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46期:第04版 读书

《怀香河》:讲述一个理想的故乡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怀香河》从起笔到脱稿,前后经历了十年。我曾试图用诗歌的语言写小说,发觉自己的笔力根本达不到,遂研读了大量文学与哲学等著作,静下来思索,以期从中找到抵达的途径,可一回到现实面对琐碎的素材,就又觉得无从写起。我换了一种方式,先堆出故事的雏形,然后再取舍和雕琢。其间我一直在找自己的语言感觉,一度困顿不堪。只好把作品放下,放一段时间,突然来了灵感,又把它拾起来,断断续续地修改了八年多。

创作的十年,社会在向前发展,身边的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有些地方不能那么写了,思量再三,不得不删除。自己的见识也在增长,不断地否定过去,有些章节几乎是推倒重来。我塑造作品中的人物,人物的言行也约束着我。我不愿意让某人变坏,也不能习惯性把某人理解得太好,我们之间进行了一场场较量,是一个相互修炼和觉悟的过程,并最终让我妥协,如同传说中的上帝之眼,用宽恕一切的目光俯瞰众生。

取“怀香河”这个名字,一是对我母亲及故乡的怀念,我母亲的名字带一个“香”字,我的故乡大坝河,有许多女性的名字叫“香”。二是这部书的内容涉及生态环境,“怀香”一词以表心之所向吧。关于怀香河的地理架构,我想到了《山海经》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经海山”摩崖石刻让人对怀香河有了各种猜想:有人说怀香河本是一片大海,经历某次地质构造运动后,山才隆起,经海山指怀香河由大海变成山;有人说怀香河的龙脊下有一个通向大海的隧洞,经海山指那隧洞经过了海和山;有人说怀香河伊家始祖可能是一个外国人,经海山指他漂洋过海、翻山越岭而来。集结了山与海的怀香河,是地球的一个缩影。我还将故乡的山水及星空等元素融入了怀香河,是我对故乡的情感烙印。不过书中的很多故事,没有发生在我的故乡,请读者不要对号入座。这些故事存在于天地人心,在地球上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怀香河原名叫“桃花源”,其山形地貌和居民的风尚习俗,都与《桃花源记》所述接近。怀香河到底在哪里?或许在你的身边,只是被忽视罢了,也或许离你很远,一时难以寻见。

书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有原型。赫大川是根据我母亲家族一个叫黄大善的真实事迹改编的。伊守官和江石匠夫妇的形象,是从外省移民陕西的一个人身上分离出来的。赫念香、赫李氏、赫敬泽等,都有我母亲及其祖辈们的影子。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我外公的眼睛突然看不见了,外公靠抚摸得知子孙后代们的样貌,凭敏锐的听觉分辨出家中来人,外公的这段经历,我嫁接在了赫李氏的命运中。当然,小说毕竟不是纪实文学,不排除虚构的成分。我在创作中,一遍遍地走进怀香河,感受那里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与那里的人们交谈,体会他们的喜乐哀愁,怀香河在我的心里逐渐清晰。有时我梦见怀香河,觉得眼熟,触摸却又虚幻,像存在于他乡的另一个故乡。

名家的经验是丰富的,众人的力量是强大的。本书得到多位名家的点拨,有人说后半部分不必交代太多,我便删了个别句子,意蕴果然深了;有人读了前面两章,让语言尽量口语化,我便删除了非必要的词语,体会到了文字本身的奥妙;有人说不能起跟长辈一样的名字,我便给晚辈的名字加了“小”“继”字,与长辈区分开来,庆幸虚心请教,避免了常识性错误……

自然生态是每个人都脱离不了的大环境,也是人们共同面对的问题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我写的是发生在桃花源的一个爱情故事,但总觉得有些轻,心里有深沉的东西想要表达,不自觉地将人物情感和命运走向与自然生态扭结,融合在了一起。针对涉及的环保知识,诚邀陕煤集团环保专家余巍老师进行了把关审读。余老师从事过多年办公室工作,有扎实的政策理论素养和逻辑思维,对本书不仅进行了专业指导,还对文字进行了精心校正。余老师提供的案例让我深受启发,受阻的思维豁然开朗,更定了新的内容。

书的顺利出版,也是单位领导、家人和朋友们多方支持与帮助的结果。创作中我的思绪时常游离,忽略了人间的走动,对我生命中重要的人,都多有怠慢,感谢大家对我的理解和包容。本书的责任编辑徐妺老师,三审三校,每次都要重新审读,感谢徐老师付出辛苦的劳动和对我的耐心。

近两三年,当我开始留意周围的人谈论健康与生死,突然看见了生命的日渐苍老,惊觉自己竟然一写多年。人一生确实办不了几件大事。这部作品的出版,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吧。它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就请亲爱的读者们审阅批评。□蒋书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