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47期:第04版 周末

找到自己的节奏有多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从6岁上小学开始,我们就学着去适应“该有的节奏”:1分钟做出100道口算题,45分钟做完一张卷子,小学阶段最好能背完所有初中学习要求的古诗词,初中学完高中的课程,这样才是最优秀的孩子……

就这样迈入工作,依然有无数节奏需要跟上——客户马上要方案、老板不断提出的要求。人生的节奏似乎也被规划好了——多少岁谈恋爱、多少岁结婚生子、多少岁应该有房有车有存款……若有偏差,就会被人质疑跟不上节奏,被认为是一种失败。

但人的生命又怎会是一台精准计时的钟表呢?很多时候,我感觉力不从心:小时候因为写字慢,抄不完习题,手写到抽筋的痛依然隐隐浮现;工作后,拼尽全力在1月做3月的选题、今年做明年的策划,而明年该考虑的是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

到了人生的下半场,我渐渐学会把目光向内收,不再被外界的精彩繁华干扰,更多地看向内心,倾听自己的声音,看见真实的诉求、渴望和暗藏的力量。

我开始摸索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节奏。从小处讲,清晨4点半起床,煮一杯咖啡开始做一件计划中的事,安静专注的状态一直可以持续到6点半。做早餐,送孩子去学校,然后继续。整个白天的时间都属于自己,傍晚孩子放学了,才把注意力再次转到她身上,一直到晚上10点多就寝。

稳定而细小的节奏周而复始,日复一日。镜头再拉远一点儿,我会看到自己一天只能安排一件主要的事,写作就不能画画,出去见人可能就只能再插空做一些琐事。一个阶段也只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完成书稿,就要闭关回绝所有出去玩的邀约;要集中做产品,就无法把精力用在更新课程上……学会放弃一些事情,反而可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直达目标。

也正是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推掉了不少看似不错的工作机会,也耽误了重新收拾自家花园的想法,很多设想中的聚会没有张罗,甚至好多想看的电影都错过了档期。

但每个阶段都只集中做一件事,多余的事一点儿都不去想,有些事情看似被延缓甚至延误,但总体目标达成得比以前更有效率。

奥利弗·伯克曼在《四千周》里说:人生只有四千周,必须重新认识时间,意识到人生的有限性。其中他讲到一个方法,就是为自己在同一时间段内能做的事情设定一个严格的数量上限。他的建议是不超过三件,一旦你选定了这些任务,那么其他事就都必须排队,直到这三件中有一件完成,空出一个位置。当然,也可以在一个项目进行不下去时彻底放弃它来空出一个位置。

伯克曼说,他对自己的工作方式做出了这个小小的改变,它的效果却大得惊人。他再也无法忽略一个事实,即自己能处理的工作数量极为有限。这一点在我的实践中也有深刻的体会。每当我为自己的一个阶段挑选需要专注的工作时,就得掂量一下那些免不了被忽略的事情。这也算是一种让人被迫接受现实的做法。经过一番思量和比较,更容易获得不被干扰的平静感。而且手头的事少了,这些事也就真的能从计划单上走下来,不再是一个幻想中的计划,而成为一件真实发生的事。

如果把人生中重要的事比作石头,不重要的是沙子,那么这世上有太多的大石头,那些只是比较吸引人的石头——比较有趣的工作机会、不温不火的友谊,会占据很大一部分时间。

小说家翁贝托·埃科提过一个概念,叫“固执的无兴趣”,他说要培养一种固执的无兴趣,你必须把自己局限在特定的知识领域。你不可能对事事都求知若渴,必须强迫自己不要样样都学,否则什么也学不到。这确实是人生最真实的面貌。

当我跑过生命一半的路程,渐渐地,山谷里隐约闪现的溪流、跳出来的野兔和有着清脆歌喉的鸟儿都已经不太能扰乱我的步伐。这时才真的懂了古人所讲的“舍得”:很多看着很好的事不去做、很好的机会不去抓,只是为了不改变自己应有的节奏,执着地追求做成“最好的事”。

这世界漫天飞舞着新的机会和新的热点,但要强迫自己不要什么都关注、什么都尝试。生命必有属于自己的先后顺序,看清它、遵循它,找到自己的节奏。人的精力和能力非常有限,总怕错过什么,反而什么也抓不住,让自己的人生陷入没必要的复杂和艰难。□曾焱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