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大数据禁锢
“打听式旅游”何以流行
关键字:流行,何以,旅游
“您知道北京哪家餐厅的烤鸭比较正宗吗?”“只有半天时间,在重庆怎么玩?”
在即将到来的暑期出游季,如果有陌生人向你咨询这类问题,请不要觉得奇怪。他们不是没有手机,也不是不会查攻略,他们可能只是在尝试一种特别的旅行方式——“打听式旅游”。
打听式旅游,顾名思义,就是边打听边旅游。选择这种方式出游的人,不受攻略的束缚,吃喝玩乐全靠当地人推荐,游览仿佛开“盲盒”,随遇而安。
不过,有人因打听收获惊喜体验,也有人因循推荐直呼被“坑”。向谁打听,怎么打听,如何避免踩雷,还需大家仔细辨别,不断探究。
“打听式旅游”正流行
范青在江苏南京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今年4月底在云南昆明出差时,她便通过打听来了一次美食游。“忙完工作已是晚上9点,我和同事还没吃饭。”想着第二天就要离开,非常想品尝一下当地美食。“网上推荐的店铺多集中在景区,距离较远,我只想在附近吃点昆明特色美食。”范青觉得线上攻略无法快速匹配自己的需求,于是她将目光转向了身边的当地工作人员。
得知范青的需求后,工作人员不仅热心推荐,还找来朋友一起规划路线。循着推荐,范青和同事先尝了饵丝,再吃了烤乳扇,最后买了一盒鲜花饼带回酒店,心满意足。
如果说范青的打听是心血来潮,那么在北京读大三的叶苏苏则是习惯为之。不过,叶苏苏不会和陌生人询问,而是在出发前向认识的人打听,去年国庆假期去辽宁沈阳旅游时便是如此。
为了感受东北的搓澡文化,叶苏苏特意请当地的朋友推荐一家本地人常去的洗浴中心。到了地方她发现,这里不仅场馆宽敞干净,服务也十分周到。
同样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叶苏苏还打卡了一家“宝藏”烤肉店。店面很小,在众多建筑中并不起眼,社交软件上的宣传极少。叶苏苏感叹,若非打听,她大概率不会选择这里。小店烤肉色香味俱全,同时价格实惠。
打破大数据禁锢
“打听式旅游”何以成为一种旅行新方式?
在叶苏苏看来,社交平台上的很多推荐看似是攻略,实则“水分”较高。同时,做攻略需要提前查询许多资料,时间成本高。“打听式旅游”不仅省时省力,推荐多来自本地人或经他人亲身体验,踩雷概率低。
“网上不少分享越来越模式化,看似多样化,其实集中在少数几家。”范青觉得,“打听式旅游”可以一定程度上打破大数据的禁锢,通过和当地人交流,拥抱更丰富的选择,从而在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定制个性化旅游路线。
李琪玥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对于她来说,“打听式旅游”犹如“抽盲盒”——可能会收获惊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去年端午期间,李琪玥和家人前往广州、深圳旅游,请朋友推荐一个人少的沙滩。“我本来没抱什么希望。毕竟是公共假期,不论哪里,人估计都不少。”然而朋友推荐的沙滩不仅人不多,还十分干净舒适,李琪玥直呼“赚到了”。
“打听式旅游”,技巧很重要
不是每一次“打听式旅游”都能收获美好体验,也有人因循推荐后悔不已。
两年前,彼时在北京读大二的张成和同学们一起去长白山体验冰雪旅游,从景区出来后,乘出租车准备前往某饭店吃酸菜火锅。“当时司机跟我们说,你们要去的这家不行,我带你们去一家。”张成和同学们听信了推荐,到店后体验却并不好:米饭是凉的,酸菜没熟,血肠也不好吃。
为了避免被“坑”,“打听式旅游”的技巧很重要。向谁打听,怎么打听,还需仔细辨别。
现在张成遇到陌生人推荐,仍会仔细倾听,但“相不相信是另外一回事”。据他的观察,对方主动上前介绍的可信度较低,偶遇后闲聊得知的地方大概率不会“踩雷”。
相比于陌生人,李琪玥更偏向于和朋友们打听。她觉得能成为朋友的人,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多数推荐都能符合自己的期待。
在范青看来,按攻略出游和“打听式旅游”各有优劣,互不冲突,二者结合有助于为旅行带来更好的体验。”
□李丹萍 刘怡君 齐征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您知道北京哪家餐厅的烤鸭比较正宗吗?”“只有半天时间,在重庆怎么玩?”
在即将到来的暑期出游季,如果有陌生人向你咨询这类问题,请不要觉得奇怪。他们不是没有手机,也不是不会查攻略,他们可能只是在尝试一种特别的旅行方式——“打听式旅游”。
打听式旅游,顾名思义,就是边打听边旅游。选择这种方式出游的人,不受攻略的束缚,吃喝玩乐全靠当地人推荐,游览仿佛开“盲盒”,随遇而安。
不过,有人因打听收获惊喜体验,也有人因循推荐直呼被“坑”。向谁打听,怎么打听,如何避免踩雷,还需大家仔细辨别,不断探究。
“打听式旅游”正流行
范青在江苏南京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今年4月底在云南昆明出差时,她便通过打听来了一次美食游。“忙完工作已是晚上9点,我和同事还没吃饭。”想着第二天就要离开,非常想品尝一下当地美食。“网上推荐的店铺多集中在景区,距离较远,我只想在附近吃点昆明特色美食。”范青觉得线上攻略无法快速匹配自己的需求,于是她将目光转向了身边的当地工作人员。
得知范青的需求后,工作人员不仅热心推荐,还找来朋友一起规划路线。循着推荐,范青和同事先尝了饵丝,再吃了烤乳扇,最后买了一盒鲜花饼带回酒店,心满意足。
如果说范青的打听是心血来潮,那么在北京读大三的叶苏苏则是习惯为之。不过,叶苏苏不会和陌生人询问,而是在出发前向认识的人打听,去年国庆假期去辽宁沈阳旅游时便是如此。
为了感受东北的搓澡文化,叶苏苏特意请当地的朋友推荐一家本地人常去的洗浴中心。到了地方她发现,这里不仅场馆宽敞干净,服务也十分周到。
同样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叶苏苏还打卡了一家“宝藏”烤肉店。店面很小,在众多建筑中并不起眼,社交软件上的宣传极少。叶苏苏感叹,若非打听,她大概率不会选择这里。小店烤肉色香味俱全,同时价格实惠。
打破大数据禁锢
“打听式旅游”何以成为一种旅行新方式?
在叶苏苏看来,社交平台上的很多推荐看似是攻略,实则“水分”较高。同时,做攻略需要提前查询许多资料,时间成本高。“打听式旅游”不仅省时省力,推荐多来自本地人或经他人亲身体验,踩雷概率低。
“网上不少分享越来越模式化,看似多样化,其实集中在少数几家。”范青觉得,“打听式旅游”可以一定程度上打破大数据的禁锢,通过和当地人交流,拥抱更丰富的选择,从而在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定制个性化旅游路线。
李琪玥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对于她来说,“打听式旅游”犹如“抽盲盒”——可能会收获惊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去年端午期间,李琪玥和家人前往广州、深圳旅游,请朋友推荐一个人少的沙滩。“我本来没抱什么希望。毕竟是公共假期,不论哪里,人估计都不少。”然而朋友推荐的沙滩不仅人不多,还十分干净舒适,李琪玥直呼“赚到了”。
“打听式旅游”,技巧很重要
不是每一次“打听式旅游”都能收获美好体验,也有人因循推荐后悔不已。
两年前,彼时在北京读大二的张成和同学们一起去长白山体验冰雪旅游,从景区出来后,乘出租车准备前往某饭店吃酸菜火锅。“当时司机跟我们说,你们要去的这家不行,我带你们去一家。”张成和同学们听信了推荐,到店后体验却并不好:米饭是凉的,酸菜没熟,血肠也不好吃。
为了避免被“坑”,“打听式旅游”的技巧很重要。向谁打听,怎么打听,还需仔细辨别。
现在张成遇到陌生人推荐,仍会仔细倾听,但“相不相信是另外一回事”。据他的观察,对方主动上前介绍的可信度较低,偶遇后闲聊得知的地方大概率不会“踩雷”。
相比于陌生人,李琪玥更偏向于和朋友们打听。她觉得能成为朋友的人,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多数推荐都能符合自己的期待。
在范青看来,按攻略出游和“打听式旅游”各有优劣,互不冲突,二者结合有助于为旅行带来更好的体验。”
□李丹萍 刘怡君 齐征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