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59期:第04版 百味

杂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妮

在横山,婚嫁、满月、待客或逢年过节总爱吃上一碗杂面。杂面是横山人在美食上因地制宜的创新吃法,主要原材料是横山种植的豌豆。因为要和其他杂粮混合,杂面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首先要把豌豆、小麦等杂粮用石磨一遍遍磨成细粉,再按一定比例掺入沙蒿粉。杂面好不好吃,各类材料的比例是关键。豌豆粉掺少了成色不足,小麦粉少了面又不筋道。而沙蒿粉的量更为关键,掺多了杂面则苦得没法吃。要把一个紧致瓷实的面团擀成一条条细长的面条也是一门技术活。“判断媳妇巧不巧,端看杂面擀得好不好”,压、推、收、放,擀杂面是对力气和耐心的考验,也是天赋和技巧的结合。

小时候最盼望家里来亲戚,每当此时,母亲都要以杂面招待客人,她擀的杂面在村里可以说数一数二。和面前,母亲要用筛子细细过几遍面粉,这样做出来的面口感更加细腻顺滑。她擀的面皮轻薄如纸,金黄透亮,切的面条粗细适中,宽窄均匀。将面条在滚烫的锅中滚上一圈,浇上几勺精心调制的臊子,吃饭的客人无一不点头称赞。客人们吃了一碗又一碗无疑是对母亲好手艺的肯定。沾着客人的光,我们也能美美吃上一顿。平时母亲要操劳家里、地里的活计,可抽不出时间擀杂面。

初中之后我开始住校,回家机会少了,吃母亲擀的杂面机会也少了,但杂面却可以经常吃到。晚自习下课时,学校门口便会准时出现一个卖杂面的奶奶。她卖的杂面是切成菱形的面片,厚厚的一片,和母亲的手艺相比差得太远,为了降低成本,她在里面添加了土豆条和豆腐块,做成一锅不算稠的杂面。

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尤其在寒冷的冬天,要是没有一碗热腾腾的杂面,晚上常会饿到睡不着觉。一下晚自习,老奶奶周边就围了一群来吃杂面的学生,接过来一碗站着或蹲在路边大快朵颐。学生嘴里哈出的气和杂面冒出的热气汇在一起,飘散在打打闹闹的人群中,成为我学生时代难以忘却的记忆。

结婚后,能回家的机会便更少了,每次回去母亲非要让吃一顿杂面才能走。现在的母亲擀起杂面来有些吃力,要时不时停下来舒展一下筋骨,没有掌握这项技能的我只能在旁边帮忙准备一些食材,顺便和母亲聊聊天。等到热腾腾的杂面出锅了,母亲便快速浇上臊子,招呼我们赶快吃,看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内心的满足溢于言表。

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能吃一口正宗杂面的机会不多了,但横山人对杂面的热情和喜爱从来没有减少过。那一碗碗可口的杂面里面有岁月和温情,更有来自乡土斩不断的记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