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59期:第04版 百味

风皱月牙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罗锦高

夏游敦煌,驱车前往,老远就看见连绵起伏的鸣沙山。满眼光秃秃的沙梁、沙坡、沙脊形成了辽远苍茫的景象。这与江南青山绿水、小桥人家完全是风格迥异的景观。

那棱角分明的沙脊犹如金龙般腾向碧空,不见首尾。来到鸣沙山跟前,只见长长的驼队载着旅人慢慢走去,分明是在体验骑骆驼的感觉,寻找大唐的回声。那么,月牙泉在哪儿?恍惚间询问行人,对方手一指说往里走,再往右拐个弯走到谷底就到了。原来鸣沙山是个簸箕状的敞口川道,往右拐再进入另一簸箕状的川口,直到山谷底部。

在那一抹沙枣沙柳芦苇丛中,才隐约看到湖面。从高处看,碧清清的湖面形似弯月,由此叫响了月牙泉的名字。东汉人辛氏撰写的《三秦记》就确切记述:“河西有沙角山,人登之即鸣,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今古,沙不堙之。”这里所记载的沙泉就是当今的月牙泉——让我一下子置身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驼队,奔走在这大漠之中。正是这一弯月牙泉,给西去的驼队皮囊盛满甘甜,充添膂力,拉开漫长的征途;为东来的驼队祛暑解渴,渥泽对古都长安的怀想。我回过神来,不得不被眼前的景致惊叹:这茫茫大漠中,独有一泉长存,如一镜常清,为什么一汪水千年不枯,不被狂沙掩埋?

大凡奇异的自然景象,多附有瑰丽的神话传说。过去这里有个雷音寺,传说月牙泉是在洗佛节那一天由一碗圣水变的,又传说是由月牙仙女幻化而来的。种种传说,无不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想象力。千百年来沙水同生,谁也不排拒谁。沙泉共处,彼此相容,自成景观,却是不争的事实,并衍生出难以计数的诗词歌赋,成为鸣沙山和月牙泉的文化之魂。《敦煌杂抄》记载有灵动的画面“沙夹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即使被风吹皱的水面也有着金光闪烁的欢笑。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都不足以说明月牙泉的真相,奇就奇在这里,四周都是沙山荒丘,却独揽一汪清泉。

据有关资料得知,月牙泉有多种成因的说法:一为河道残留湖,附近有条党河,很早以前因自然力的作用改变了河道,被流沙掩埋堆积成山,河水便潜入地下成为渗流,经过鸣沙山脚低洼处潜流渗漏,遂聚源为湖。二为地质断层渗水,月牙泉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也随之抬高,遇到低洼地带渗水聚拢成湖,且供给水源不断。三为风蚀湖,随着漫长岁月风蚀作用的加剧,形成月牙泉旁边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漠风吹进簸箕形的环山谷底,急剧奔突出路,便顺沙坡往上吹刮,把沙子也往上推送,所以沙粒不会吹进湖中,更不至于把泉湖掩埋匿迹,形成沙山与泉水共存的景象。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勉强,说是古人开挖之湖,因为过去有“沙井”之谓,又有弯月之状,由此推理为人工开凿之痕迹。笔者还是认为前三种说法更趋于科学,确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天下无数奇观。再说在宁夏、新疆一带的沙漠地区,也有许多天然形成的湖泊。

我们从月牙泉往出走百十米,穿上鞋套,再顺沙坡上到山顶,踩着软梯拾级而上。软梯是用两条钢丝绳固定每层木棒两端,贴着沙坡上去的,也有游客光着脚挑战踩沙攀越,但相当费劲,沙软脚滑,往往上一步退半步,还得借助两手,四肢并用爬行。有些踩沙下坡的人干脆横躺身子任其滚动,不用担心磕碰,享受难得的戏沙之乐。鸣沙山沙粒细碎绵软,干净无尘,像被雨水滤过一样。

到达山顶,大风呼呼,但不夹带沙粒,可能是风的力度不够吧。支起耳朵静听,也没有听见鸣沙之声,但分明叫鸣沙山。据导游介绍,狂沙鸣响时有的如哨响,有的如捣鼓之声,其声安在?漠风未烈也,自漠风肆虐时,沙流激响,沙粒摩擦,于是发出各种声音。

听沙鸣恰不是时候,却留恋地回头看山坳里的那一弯泉,沙山搂着一湾碧水,月牙泉却依恋抱着那座古塔,已成为广漠沙海中的一颗明珠,牵引世人的目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