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6965期:第03版 教育培训

为高职单招生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职教观察■

“高职单招生找工作顺利吗?”高三学生家长林冉忍不住在河南省某高职院校的单招群询问。这是她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因孩子成绩一般,便想着让他通过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念高职,但她听说单招毕业生会被“歧视”,心里便打起了鼓。

所谓“单招生”,即通过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也称高职分类考试、提前考试等)被学校录取的学生;“统招生”则是通过全日制普通高校统一招生选拔考试,即高考,被录取的学生,名义上二者并无区别,入校后享受同等待遇。

高职生“主力军”有点冷

三四月,正是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季。

早在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提出,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50%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3年后,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进一步扩大高职分类考试录取的比例,使分类考试录取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渠道。

据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老师介绍,其所在学校今年预计省内招生4500人,其中“单招生”3600人,占比80%。可以说,单招已成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单招生”成了高职院校中的主力军,在校与“统招生”享受同等待遇。

如果说“享受同等待遇”是饱满的理想,那走出校园,“单招生”便一头遭遇了骨感的现实。

前不久,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生”张乐在校园招聘会上发现,有些企业悬挂的招聘海报上明确写着不要“单招生”,直接让他的心凉了大半,张乐说去年和前年就有几家来招聘的企业单位便已是如此要求,不少“单招生”只能绕道而行。

"单招生”为何被低看一等

显然,在这场求职赛中,“单招生”被部分企业“不要‘单招生’”的条框绊住了脚,还未有机会上阵较量几番便已被击打得七零八碎,这无疑给正在进行的单招泼了盆冷水。

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主任王波看来,“单招生”被歧视,需追溯到录取环节,职业技能考核是核心问题。据了解,单招考试一般要进行文化素质考试、职业技能考核等。以河北单招考试大纲为例,文化素质考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3个部分;职业技能考试包括综合素质测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两部分,侧重考察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等。

王波认为,目前单招中的职业技能考核,一方面形式化严重,如一些学校在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前,会先组织考生进行心理测试,两者往往是同一套卷子,用于所有专业的考试;另一方面,职业适应性测试考察的是学生对报考专业的了解程度、就职愿望及发展规划,但高中生往往对职业规划并无想法,这导致选拔的学生不一定适合选择的专业。在他看来,选拔的“宽进”降低了单招生的生源质量,不合理的录取方式也令学校很难选拔出真正具有职业潜力的高、精、尖人才。

请摘下“有色眼镜”

如何让社会摘下对“单招生”的“有色眼镜”,为高职院校中的“主力军”——“单招生”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又能提高“单招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让社会收获更多有用人才?业界专家各有看法。

“单独招生开展了多年,认可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高。高职单招政策还需要一个慢慢去完善的过程。”王波认为,国家在单独招生工作中,除了规范性要求外,更多的是要在制度完善上下功夫,一是为单独招生提供可依据的有效成绩,不是将单独招生一味交由各高职完全自行负责,包括文化考试成绩、技能测试成绩的公开。尤其在职业适应性测试上,要探索更加规范可行的评价办法,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某一专业的适应性与可发展空间。

除了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及教学培养上的问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为,企业在招聘时过多地看重学历,而忽视个人技术能力,没有真正做到将高职院校学生视为人才。社会需要摘掉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有色眼镜”,给予技能人才相应的尊重,而非盲目地以学历为选人标准,国家也要探索社会认可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高职学生社会地位。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高职毕业生承认,找工作遭遇了部分用人单位“另眼相看”,但他们也普遍达成了一个共识:用人单位最为看重个人能力。如陕西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刘琰所说,“有一身本领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虽然有企业会对学生挑剔,但不是全部。”王楠  孙庆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