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890期:第04版 秦风

探访昭应城遗址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昭应城遗址。


在古城西安东30余公里的临潼骊山北麓、华清池对面,有一座大唐华清城。昭应城遗址就位于这里,据历史记载,它始建于唐代天宝三年(744年),北面滔滔渭水,南依巍巍骊山,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河山形胜,独秀关中。

在地理位置上,昭应城的建造,与华清宫的存在密不可分。因为华清宫属唐代离宫,每年九月,天气转凉,唐玄宗都要离开京都长安来此居住,至次年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后才返回都城。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就生动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沐浴的情景。这段时间,由于皇帝居住于此,国家各项政务也在这里展开,办公场所不得不迁到这里。在过去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时代,文武百官也随之而来,汇集于此办公居住。根据当时需要,便有了昭应城的修建。由此,也为后世留下了“山、宫、城”三位一体的历史遗迹。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昭应城的了解,仅限于历史文献的记载当中。在建设大唐华清城期间,考古人员在华清池门前不远处施工,发掘出了昭应城南门遗址,而使得这一历史记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现在,遗址内有表面凿刻“燕尾”卯槽的石料多块,为唐代建筑遗存,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及观赏价值。

在昭应城南门左右两侧,经挖掘,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当年所修筑的几段古城墙,东西长约843米,南北宽约232米。宽阔的城墙根基,证明了当时国力的雄厚。研究发现,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改“昭应”为“临潼”。此城墙历经宋、元、明、清末均有增筑。为了加强对这些珍贵古迹的保护,考古人员依靠先进的现代技术,尽量恢复城墙原貌。将古城南门发掘出来的石料,清理后用玻璃封存起来,供游人观赏。

唐代诗人卢象在其诗作《驾幸温泉》中写道:“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指出当时由于皇帝唐玄宗驾幸骊山温泉,从而引起国家政治中心随之东移的现象。为使百官工作和生活方便,昭应城便应运而生,这也说明了昭应城是唐长安城之外另一处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从唐代起,昭应城逐渐扩建,宋代改名为临潼后,城市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直至现代。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文物古迹历史价值的认识日益提高,建设大唐华清城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12年,这个临潼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正式启动,它集旅游接待、商业购物、特色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正是在工程项目建设当中,昭应城南门遗址和古城墙遗址才得以重见天日。这样,终于完成了人们对唐代“宫、城、山”三位一体这一历史疑问的圆满解答。

大唐华清城的修建,极大改善了临潼旅游形象,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提供重要支撑。昭应城的发现,无疑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大唐华清城的历史价值分量。

昭应城的成功发现,古城墙的恢复与保护,不仅表明了现代人对于历史文物的明朗态度,更为一些历史上悬而未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马小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