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堰惠万民 智勇传后世
关键字:后世,万民
南宋时,陕西汉中是抗金前线重地。据《宋史·吴玠传》记载,吴玠与其弟吴璘,同为著名抗金将领,皆干练多谋,屡任要职;抚境绥边,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从两首诗歌可以看出两人都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能臣廉吏。
一
山河庙题壁(吴玠)
早起登车日未暾,荛烟萋草北山村。
木工已就萧何堰,粮道要供诸葛屯。
太白峰头通一水,武休关外忆中原。
宝鸡消息天知否,去岁创残未殄痕。
自宋建炎二年(1128)到绍兴九年(1139),十余年中,吴玠屡与金人力战于陕西西部与川陇交界地带,并且在汉中驻军时间较长。他常苦于粮远劳民,曾多次裁减冗员,节约开支。他实行屯田,由政府和军队直接经营农田种植,每年可收粮食10万斛,不但部队的粮草供应有了保障,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运粮的沉重劳役负担。他令梁州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一带、洋州(今陕西洋县、西乡县一带)守将带领驻军修筑褒城废堰,使因战乱而失修的山河堰恢复了灌溉功能,扩大了灌溉面积,数万逃难的百姓返乡种田。
这首诗疑作于绍兴五年(1135),即仙人关之战的次年。此时宋军取得了暂时胜利。慑于宋军的勇猛,金兵退还凤翔,不敢轻举妄动。吴玠为省民力、节费用,他趁战事稍息之际,立即安排整修水利,以“足食足兵”,修复战争创伤,为抗金战争作准备。将军拂晓来到褒城以东视察山河堰施工现场,想到了去年作战时的情景,怀想中原未复,便题写此诗。其心系军国、关切民瘼之情溢于言表。
此诗原刻于褒斜道褒谷口山河堰头的山河庙(又称萧何庙或萧曹祠)墙壁上,收录于清罗秀书《褒谷古迹辑略》中,明嘉靖《汉中府志》也有记载。南宋乾道年间汉中郡守王素、明朝嘉靖年间的汉中府同知张良知、川北道监察使杨瞻等官员分别步其韵作诗,收录于地方志中,由此可见吴玠影响之大。
二
题石门崖壁(吴璘)
峭壁矗云三峡里,
急湍翻雪五湖边。
何年造物施神力,
移到褒中小有天?
乾道元年1165,吴璘曾奉旨进京朝觐,孝宗皇帝任命他为太傅,并封新安郡王,仍领宣抚使,带领“吴家军”驻守兴元府。此时宋金议和,边境暂时安宁。吴璘退守汉中之后,积极发展和恢复农业生产。他组织民众和军士整修山河堰等古堰,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数千顷,当地民众享受到很多便利。《宋史·吴璘传》载:“璘至汉中,修复褒城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吴璘整修山河堰的事,南宋杨绛撰写有《汉中新修堰记》碑,记述说:“周溉田畴之渠,百姓飨其利”。他还指派洋州知州杨从仪对张良渠(后称杨填堰)大加修浚,于湑水河筑坝,修复了淤塞多年的堰渠。
这首诗就是吴璘整修褒城山河堰时,在石门褒谷口触景生情,即兴所作。该诗言简意赅,不事修饰,但立意新颖,以独特的方式描写了褒谷口高岩耸立、水流湍急的景象,展示了吴璘武能安邦定国,文能吟诗作赋的儒将风度。
这首诗原刻写于汉中石门附近的崖壁间,现已亡佚。清代万方田等辑注的《褒谷古迹辑略》收录有《宋唐卿石门崖壁诗石刻》,嘉庆《汉中府志》卷三十收录名称为《石门崖壁》,作者为宋唐卿(吴璘字唐卿)。
在宋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吴玠、吴璘兄弟以身许国、艰难奋战、屡克强敌,缔造金兵无法逾越的屏障,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建立了赫赫战功;在担任地方父母官期间,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生活,兴办学校,兴修水利……全力为民造福,使百姓富足、军有余粮。元朝末年脱脱主编的《宋史》记载:“吴玠与弟璘智勇忠实,戮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一山一水皆有情,至真至美都入心。至今陕、陇、川三地仍留有吴氏的庙祠二十余处,战地遗址、遗迹三十余处。如甘肃省静宁县三忠祠、庄浪县吴王庙、徽县忠烈祠,陕西省宝鸡市吴公祠、凤县涪王祠以及四川省阆中锦屏山书刻等。在陕西略阳县有座江神庙,供奉嘉陵江神,因为主持兴建此庙的是吴玠,因此也称“吴王庙”。□喻东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南宋时,陕西汉中是抗金前线重地。据《宋史·吴玠传》记载,吴玠与其弟吴璘,同为著名抗金将领,皆干练多谋,屡任要职;抚境绥边,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从两首诗歌可以看出两人都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能臣廉吏。
一
山河庙题壁(吴玠)
早起登车日未暾,荛烟萋草北山村。
木工已就萧何堰,粮道要供诸葛屯。
太白峰头通一水,武休关外忆中原。
宝鸡消息天知否,去岁创残未殄痕。
自宋建炎二年(1128)到绍兴九年(1139),十余年中,吴玠屡与金人力战于陕西西部与川陇交界地带,并且在汉中驻军时间较长。他常苦于粮远劳民,曾多次裁减冗员,节约开支。他实行屯田,由政府和军队直接经营农田种植,每年可收粮食10万斛,不但部队的粮草供应有了保障,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运粮的沉重劳役负担。他令梁州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一带、洋州(今陕西洋县、西乡县一带)守将带领驻军修筑褒城废堰,使因战乱而失修的山河堰恢复了灌溉功能,扩大了灌溉面积,数万逃难的百姓返乡种田。
这首诗疑作于绍兴五年(1135),即仙人关之战的次年。此时宋军取得了暂时胜利。慑于宋军的勇猛,金兵退还凤翔,不敢轻举妄动。吴玠为省民力、节费用,他趁战事稍息之际,立即安排整修水利,以“足食足兵”,修复战争创伤,为抗金战争作准备。将军拂晓来到褒城以东视察山河堰施工现场,想到了去年作战时的情景,怀想中原未复,便题写此诗。其心系军国、关切民瘼之情溢于言表。
此诗原刻于褒斜道褒谷口山河堰头的山河庙(又称萧何庙或萧曹祠)墙壁上,收录于清罗秀书《褒谷古迹辑略》中,明嘉靖《汉中府志》也有记载。南宋乾道年间汉中郡守王素、明朝嘉靖年间的汉中府同知张良知、川北道监察使杨瞻等官员分别步其韵作诗,收录于地方志中,由此可见吴玠影响之大。
二
题石门崖壁(吴璘)
峭壁矗云三峡里,
急湍翻雪五湖边。
何年造物施神力,
移到褒中小有天?
乾道元年1165,吴璘曾奉旨进京朝觐,孝宗皇帝任命他为太傅,并封新安郡王,仍领宣抚使,带领“吴家军”驻守兴元府。此时宋金议和,边境暂时安宁。吴璘退守汉中之后,积极发展和恢复农业生产。他组织民众和军士整修山河堰等古堰,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数千顷,当地民众享受到很多便利。《宋史·吴璘传》载:“璘至汉中,修复褒城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吴璘整修山河堰的事,南宋杨绛撰写有《汉中新修堰记》碑,记述说:“周溉田畴之渠,百姓飨其利”。他还指派洋州知州杨从仪对张良渠(后称杨填堰)大加修浚,于湑水河筑坝,修复了淤塞多年的堰渠。
这首诗就是吴璘整修褒城山河堰时,在石门褒谷口触景生情,即兴所作。该诗言简意赅,不事修饰,但立意新颖,以独特的方式描写了褒谷口高岩耸立、水流湍急的景象,展示了吴璘武能安邦定国,文能吟诗作赋的儒将风度。
这首诗原刻写于汉中石门附近的崖壁间,现已亡佚。清代万方田等辑注的《褒谷古迹辑略》收录有《宋唐卿石门崖壁诗石刻》,嘉庆《汉中府志》卷三十收录名称为《石门崖壁》,作者为宋唐卿(吴璘字唐卿)。
在宋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吴玠、吴璘兄弟以身许国、艰难奋战、屡克强敌,缔造金兵无法逾越的屏障,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建立了赫赫战功;在担任地方父母官期间,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生活,兴办学校,兴修水利……全力为民造福,使百姓富足、军有余粮。元朝末年脱脱主编的《宋史》记载:“吴玠与弟璘智勇忠实,戮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一山一水皆有情,至真至美都入心。至今陕、陇、川三地仍留有吴氏的庙祠二十余处,战地遗址、遗迹三十余处。如甘肃省静宁县三忠祠、庄浪县吴王庙、徽县忠烈祠,陕西省宝鸡市吴公祠、凤县涪王祠以及四川省阆中锦屏山书刻等。在陕西略阳县有座江神庙,供奉嘉陵江神,因为主持兴建此庙的是吴玠,因此也称“吴王庙”。□喻东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