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的西岐:古公迁岐 文王兴周
关键字:史书
巨侃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诗经·大雅·绵》里反映的这段古公亶父迁岐故事,是周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段故事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述。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前后,也就是商朝的后期,公叔祖类的儿子古公亶父做了姬姓部落首领,当时周族人已经在豳地(今陕西彬州、旬邑一带)居住了好多代了。后来为了躲避外族骚扰和侵袭,古公亶父率领他的亲属左右离开了豳,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定居在岐山脚下。
“所谓西岐,其位置就是现在的岐山、扶风周原一带。西岐的得名来自《封神演义》,因为岐山是西伯侯姬昌的封地,又在殷商国都的西方,故称西岐。但是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西岐这个名称,一般叫作岐周,意思是岐山下的周代旧邑。”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辛怡华说。
《史记·周本纪》曰:“古公乃贬狄戎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说的是迁岐后,古公摒弃戎狄的习俗,建造城郭和房屋,设置邑落让民众安居乐业。还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种官职衙署,奠定了一个国家的雏形。人民都创作诗歌乐曲赞美他,歌颂他的恩德。《诗经·大雅·绵》作为古公亶父的创业周原史诗,有对这段故事更加生动形象的描述。
古公亶父凭“三十六计——走为上”,一举奠定了周王朝的立国基础。他去世前后,发生在西岐大地上的著名历史故事有泰伯奔吴让弟、凤鸣岐山姬昌受命、招贤纳士周国强盛,反映国家治理和谐、人民谦让有礼的“虞芮之讼”的历史美谈也发生在姬昌治理的时候,这些故事都记录于《诗经》《史记》。
“虞芮之讼”这段故事说的是当时虞、芮两国的人有讼事不能裁决,故前往周请西伯侯姬昌裁决是非。他们进入周的地域,看到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人民都以谦让长者为美德。虞、芮两国的人还没见到西伯,已觉惭愧,相互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耻,还去干什么,去了只是自取羞辱罢了。”于是返回,互相谦让而去。诸侯听说,都说:“西伯当是受有上天之命的君主。”
还有个体现文王姬昌敬畏生命、以人为本思想的“泽及枯骨”典故出自《吕氏春秋》:“文王贤矣,泽及骴骨,又况于人乎!”说的是姬昌到野外巡视,见到路边有一具枯骨,便命人将其妥善掩埋。有人不解,认为这具无人认领的枯骨无须管理,但姬昌认为这具枯骨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怎能忍心看其暴露于荒野呢?百姓听说这事后,都称赞姬昌仁德,纷纷前来归附。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巨侃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诗经·大雅·绵》里反映的这段古公亶父迁岐故事,是周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段故事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述。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前后,也就是商朝的后期,公叔祖类的儿子古公亶父做了姬姓部落首领,当时周族人已经在豳地(今陕西彬州、旬邑一带)居住了好多代了。后来为了躲避外族骚扰和侵袭,古公亶父率领他的亲属左右离开了豳,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定居在岐山脚下。
“所谓西岐,其位置就是现在的岐山、扶风周原一带。西岐的得名来自《封神演义》,因为岐山是西伯侯姬昌的封地,又在殷商国都的西方,故称西岐。但是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西岐这个名称,一般叫作岐周,意思是岐山下的周代旧邑。”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辛怡华说。
《史记·周本纪》曰:“古公乃贬狄戎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说的是迁岐后,古公摒弃戎狄的习俗,建造城郭和房屋,设置邑落让民众安居乐业。还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种官职衙署,奠定了一个国家的雏形。人民都创作诗歌乐曲赞美他,歌颂他的恩德。《诗经·大雅·绵》作为古公亶父的创业周原史诗,有对这段故事更加生动形象的描述。
古公亶父凭“三十六计——走为上”,一举奠定了周王朝的立国基础。他去世前后,发生在西岐大地上的著名历史故事有泰伯奔吴让弟、凤鸣岐山姬昌受命、招贤纳士周国强盛,反映国家治理和谐、人民谦让有礼的“虞芮之讼”的历史美谈也发生在姬昌治理的时候,这些故事都记录于《诗经》《史记》。
“虞芮之讼”这段故事说的是当时虞、芮两国的人有讼事不能裁决,故前往周请西伯侯姬昌裁决是非。他们进入周的地域,看到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人民都以谦让长者为美德。虞、芮两国的人还没见到西伯,已觉惭愧,相互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耻,还去干什么,去了只是自取羞辱罢了。”于是返回,互相谦让而去。诸侯听说,都说:“西伯当是受有上天之命的君主。”
还有个体现文王姬昌敬畏生命、以人为本思想的“泽及枯骨”典故出自《吕氏春秋》:“文王贤矣,泽及骴骨,又况于人乎!”说的是姬昌到野外巡视,见到路边有一具枯骨,便命人将其妥善掩埋。有人不解,认为这具无人认领的枯骨无须管理,但姬昌认为这具枯骨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怎能忍心看其暴露于荒野呢?百姓听说这事后,都称赞姬昌仁德,纷纷前来归附。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