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工地上的“春晚”
王凯利
年味是从吃开始的。吃美食、穿新衣,是人们对过年的期盼和向往。在吃穿不愁的今天,过年的吃和穿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如今,央视大年三十播出的春晚成了人们过年期盼的一道精神大餐。
我反复翻看今年春晚的节目单。看着看着,耳边仿佛响起了铿锵的锣鼓声和悠扬的乐曲声。不经意间,它把我带回到那年工地上的春晚。
五十多年前,我在陕南参加襄渝铁路建设期间,每天都是紧张繁重的施工劳动,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小半年才能到汉江沙滩上集体看一次露天电影。我们唯一的文化享受就是收听营部的高音喇叭。喇叭里传来的除了营长的施工安排,就是反复播送的“八个样板戏”和革命歌曲。因为当时铁道兵部队里湖南兵比较多,大喇叭里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播放得最多。
我们连和山坡下的四中队学生二十连在西安居住的地域相近,平时交往比较密切。业余生活中,两个连队中几个会乐器、善歌舞的同学就自发聚集在一起,自编自演、自拉自唱、自娱自乐,以填补业余文化生活的空虚。当时,他们演奏和演唱的不外乎是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和朝鲜电影插曲。慢慢地,看参加表演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家越是喜欢看,他们表演得就越精彩。细听起来,演奏和演唱得还真是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时光荏苒,到襄渝铁路工地后的第三个春节来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化解同学们的思乡情怀,活跃连队业余文化生活,振奋大家的精神斗志。我们学生五连和学生二十连的领导一拍即合,决定以这批文艺骨干为基础,跨连队成立学生连业余文艺宣传队。同时着手编排一台供春节演出的文艺节目。
喜讯传来,两个连队的同学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这批文艺骨干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串台词、选节目、找服装、做道具,忙得不亦乐乎。既然是“业余”文艺宣传队,就不能脱离生产一线。他们只有在施工劳动之余,聚集在一起排练。个别同学因施工当班,不能参加排练时,两个连队的领导就为他们调班倒休。没有舞台,就在连队附近一位老乡家的院坝子里排练。没有曲谱,就凭记忆手写简谱。也不管当时记得准确与否,只要乐队能统一曲调就行。其中,舞蹈队的同学最为辛苦。他们在工地高强度劳动一天,下班后虽然身乏体累,但个个坚持排练,没有一人掉队。
经过一段时间认真排练,精心磨合,“春晚”节目单终于出炉了。主要节目有:男声独唱《赞歌》、朝鲜电影主题曲《阿妈妮》,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我是一个兵》,器乐小合奏《北京的金山上》《军民大生产》,舞蹈《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洗衣歌》,演唱《逛新城》、豫剧清唱《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朝阳沟》选段,木偶剧《半夜鸡叫》,三句半《提前打通襄渝线》等等。
当时,在排练藏族歌舞《逛新城》时,因为男学生连没有女演员,同学们就男扮女装。学生二十连有个小名叫燕子的同学,身材小巧玲珑,瓜子脸、大眼睛,生得阴柔俊俏。他扮成藏族老爹的女儿,惟妙惟肖,惊艳四座。如果不说穿,谁也不知道他是个男儿身。燕子的出场,给这台全是毛头小伙儿演员的节目增添了不少色彩。两个六九级学生连排演“春晚”文艺节目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铁道兵五十二团一中队(一营)和四中队(四营)的各个连队。两个中队的首长闻讯后,经过认真了解和慎重考虑,又决定把这场演出升格为两个营的春节晚会。同时对演出节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喜讯像一股山风,吹遍了水田坝的山山峁峁。一中队和四中队的战士和民兵无不期盼这顿精神大餐早日到来。
工地“春晚”的成功演出,极大活跃了气氛,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回到连队营房不久,年夜饭也准时开场了。这天破格一人两个大白馒头,一人一勺大油渣炖压缩菜。油渣是司务长从对口部队炊事班讨来的。年俗讲究“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大年初一早上,炊事班想尽办法为大家准备了水饺。早饭是每人一碗苞谷糁、五个大水饺。
按照传统习俗,过年吃饺子前要放鞭炮。但在“险隘连千里,秦塞路难行”的崇山峻岭中,到哪儿去找鞭炮呢?装卸班的同学把二三十个用过的空水泥袋充满了气,扎紧袋口放在地上。待班长一声令下,全班同学一起用脚跺,水泥袋发出的爆响,宛如爆竹声声,给全连平添了几分节日气氛。有的水泥袋用脚一跺漏了气儿,“噗”的一声,惹得哄堂大笑。工地上的“春晚”给大伙带来的欢乐气氛久久未能散去。它也为我们学生连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上的最后一个春节,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王凯利
年味是从吃开始的。吃美食、穿新衣,是人们对过年的期盼和向往。在吃穿不愁的今天,过年的吃和穿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如今,央视大年三十播出的春晚成了人们过年期盼的一道精神大餐。
我反复翻看今年春晚的节目单。看着看着,耳边仿佛响起了铿锵的锣鼓声和悠扬的乐曲声。不经意间,它把我带回到那年工地上的春晚。
五十多年前,我在陕南参加襄渝铁路建设期间,每天都是紧张繁重的施工劳动,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小半年才能到汉江沙滩上集体看一次露天电影。我们唯一的文化享受就是收听营部的高音喇叭。喇叭里传来的除了营长的施工安排,就是反复播送的“八个样板戏”和革命歌曲。因为当时铁道兵部队里湖南兵比较多,大喇叭里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播放得最多。
我们连和山坡下的四中队学生二十连在西安居住的地域相近,平时交往比较密切。业余生活中,两个连队中几个会乐器、善歌舞的同学就自发聚集在一起,自编自演、自拉自唱、自娱自乐,以填补业余文化生活的空虚。当时,他们演奏和演唱的不外乎是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和朝鲜电影插曲。慢慢地,看参加表演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家越是喜欢看,他们表演得就越精彩。细听起来,演奏和演唱得还真是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时光荏苒,到襄渝铁路工地后的第三个春节来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化解同学们的思乡情怀,活跃连队业余文化生活,振奋大家的精神斗志。我们学生五连和学生二十连的领导一拍即合,决定以这批文艺骨干为基础,跨连队成立学生连业余文艺宣传队。同时着手编排一台供春节演出的文艺节目。
喜讯传来,两个连队的同学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这批文艺骨干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串台词、选节目、找服装、做道具,忙得不亦乐乎。既然是“业余”文艺宣传队,就不能脱离生产一线。他们只有在施工劳动之余,聚集在一起排练。个别同学因施工当班,不能参加排练时,两个连队的领导就为他们调班倒休。没有舞台,就在连队附近一位老乡家的院坝子里排练。没有曲谱,就凭记忆手写简谱。也不管当时记得准确与否,只要乐队能统一曲调就行。其中,舞蹈队的同学最为辛苦。他们在工地高强度劳动一天,下班后虽然身乏体累,但个个坚持排练,没有一人掉队。
经过一段时间认真排练,精心磨合,“春晚”节目单终于出炉了。主要节目有:男声独唱《赞歌》、朝鲜电影主题曲《阿妈妮》,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我是一个兵》,器乐小合奏《北京的金山上》《军民大生产》,舞蹈《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洗衣歌》,演唱《逛新城》、豫剧清唱《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朝阳沟》选段,木偶剧《半夜鸡叫》,三句半《提前打通襄渝线》等等。
当时,在排练藏族歌舞《逛新城》时,因为男学生连没有女演员,同学们就男扮女装。学生二十连有个小名叫燕子的同学,身材小巧玲珑,瓜子脸、大眼睛,生得阴柔俊俏。他扮成藏族老爹的女儿,惟妙惟肖,惊艳四座。如果不说穿,谁也不知道他是个男儿身。燕子的出场,给这台全是毛头小伙儿演员的节目增添了不少色彩。两个六九级学生连排演“春晚”文艺节目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铁道兵五十二团一中队(一营)和四中队(四营)的各个连队。两个中队的首长闻讯后,经过认真了解和慎重考虑,又决定把这场演出升格为两个营的春节晚会。同时对演出节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喜讯像一股山风,吹遍了水田坝的山山峁峁。一中队和四中队的战士和民兵无不期盼这顿精神大餐早日到来。
工地“春晚”的成功演出,极大活跃了气氛,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回到连队营房不久,年夜饭也准时开场了。这天破格一人两个大白馒头,一人一勺大油渣炖压缩菜。油渣是司务长从对口部队炊事班讨来的。年俗讲究“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大年初一早上,炊事班想尽办法为大家准备了水饺。早饭是每人一碗苞谷糁、五个大水饺。
按照传统习俗,过年吃饺子前要放鞭炮。但在“险隘连千里,秦塞路难行”的崇山峻岭中,到哪儿去找鞭炮呢?装卸班的同学把二三十个用过的空水泥袋充满了气,扎紧袋口放在地上。待班长一声令下,全班同学一起用脚跺,水泥袋发出的爆响,宛如爆竹声声,给全连平添了几分节日气氛。有的水泥袋用脚一跺漏了气儿,“噗”的一声,惹得哄堂大笑。工地上的“春晚”给大伙带来的欢乐气氛久久未能散去。它也为我们学生连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上的最后一个春节,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