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963期:第03版 百味

与山共青春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罗锦高

养育树木鸟兽的山,是永远年轻的;富有文化内涵的山,是永不衰老的。如果说草木丰茂、飞禽走兽、山泉流响是这座山的活力,那么人文底蕴恰是其灵魂。骊山和天下名山一样,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其中的神话传说、道教佛教文化自不待说,光是历史故事及历代文人的诗词文章,就够我们阅读的了。当你在游览欣赏和阅读品味时,你就觉得这座山不是静止的,而是鲜活美丽的。

人们在山上晨练,游客在林间漫步,吸纳清新空气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文化艺术的芬芳。我属于晨练中的另类,下山漫步石阶,不是背诵就是哼唱。吟诵古典诗文时,有种回到儿时的感受。

幼时诵读,或在老师眼皮底下装模作样地跟读,或在父辈的鼓励中摇头晃脑地吟咏。而我眼下的诵读,完全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内心仿佛与古人一起搏动,情感与他们的血脉同流,与作者心底的涛声共振,伴歌同忧乐,与山共青春。朗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有了苏东坡江海奔腾的心潮;吟哦《温泉铭并序》,我有了唐太宗温婉蕴藉的胸襟;哼唱《长恨歌》,我有了白居易笔下缠绵悱恻的浪漫情怀。无怪乎古今学者喜欢诵读,也善于诵读。诵读是为了更好地让经典诗文怡悦耳目,融入心灵,丰富自我。

聆听音乐,是与诵读获得同样享受的途径。一些晨练的人,手里拿着录放机,播出的音乐涵盖天南海北的民俗风情。听到痴迷处,江南小桥流水的情调仿佛已搬到这骊山上来,雪域高原的风情已弥漫到这片林子。

山坡上的花儿就像为诵读而红的,树木是因歌吟而翠的。

常常诵读,就像在心田储存涵养。不时回味,方可领略其精髓。登山漫步,有利于健身;虔诚诵读,有益于养心,健身养心均为养生之道。经常活动筋骨的人,多精力充沛,延年益寿;常保持乐观并善于思考的人,往往思维敏捷、不易衰老。

有关骊山的经典诗文难以计数。我不禁思考,怎样让这些诗文,伴随山上的美景融入游客的内心呢?我想除了做好宣传之外,可否组织大中专学生利用节假日,充当志愿者为游客们免费诵读、欣赏、讲解?一方面让这些学汉语言文学、传媒、旅游、师范等专业的学生有个训练口才、施展才干的机会,既充当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又成为骊山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或感知骊山文化的内涵。

当下的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和融入社会的强烈愿望,如果能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干的平台,通过评比、奖励等方式,更有利于激发他们讲解、演说的热情。骊山诗文是固有的文化资源,众多青年学子是丰富的人才资源,两大资源利用得好,骊山文化就更容易传播开去,促进社会文明、文化自信深入人心。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