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坚守 种植户奋斗 产业协会引领
泾阳:小番茄撬动大产业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在咸阳市泾阳县的广袤田野中,一串串色泽诱人的普罗旺斯西红柿挂满藤蔓,宛如红宝石点缀着希望的土地。
一场由西红柿引发的种植产业变革正在这里悄然上演,而在这场变革的背后,是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坚守、种植户的勤劳奋斗,以及产业协会的创新引领,共同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科技种植品质保障
4月11日,记者见到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张明科时,他正和4名研究生在会议室讨论科学施肥方案。“肥料配比就像给西红柿‘开药方’,差之毫厘,产量和品质就会大打折扣。”张明科推了推眼镜,和蔼地与研究生交流着。
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提出“平衡防治”理念,研发出绿色环保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引入害虫天敌、使用植物源农药等方式,既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又保障了西红柿的绿色品质。这项技术的推广,让种植户王二虎感触颇深:“以前一年要用七八次农药,现在只用两三次,西红柿用药安全,我们卖得也放心。”
“现在都是这种大行距、高密度的栽培方法,它更适宜机械化种植,好操作。”张明科对团队的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颇有成就感。“我们近期正在做品种品质形成与气象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如光照、温度、湿度等决定因素累积量对番茄品质的快速形成有什么影响。”
张明科向记者介绍,全县在农技推广方面创新构建“四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通过专家团队攻坚、县级统筹规划、技术员包村到户、示范园辐射带动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有效破解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该体系以“专家团队-县级骨干-基层技术员-生产示范园”四级架构形成闭环。首级专家团队由省市级科研院所专家组成,重点突破提质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关键技术瓶颈;县级农技中心作为二级架构,统筹制定全县技术推广方案;第三级由30名基层农技员实施网格化管理,采取“包片驻村”方式对全县行政村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第四级的17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承担新品种示范展示功能,成功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
回乡就业尝到甜头
在泾阳县云阳镇,种植户王二虎的大棚里一片繁忙景象,工人正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成熟的西红柿。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干劲十足的“新农人”,曾经是个背井离乡的打工者。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赚不到5万块,还照顾不了家人。”王二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听说家乡西红柿产业发展得好,我就想着回来试试。”起初,他对种植技术一知半解,多亏了蔬菜试验示范站的技术支持和泾阳县西红柿协会的帮助。他加入了当地的蔬菜合作社学习科学种植方法,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第一年,王二虎的两个大棚就迎来了丰收,纯收入超过10万元。尝到甜头的他,第二年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如今,他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周边10余户村民就业。“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日子比在外面踏实多了。”王二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像王二虎这样的转型农户在泾阳还有很多。据统计,泾阳县西红柿产业已带动超过2000名村民返乡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余元,西红柿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打造品牌走出陕西
在这场种植产业变革的发展中,泾阳县西红柿协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协会工作人员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只为寻找更优质的西红柿品种。“我们要让泾阳西红柿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协会副会长王博说。
为了培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协会联合科研机构,经过三年的反复试验和筛选,成功推出“泾番1号”“水果沃特”等多个口感好、产量高的品种。这些新品种一经上市,就凭借沙瓤多汁、甜度高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有了好产品,如何打开市场?西红柿协会组织种植户和企业成立蔬菜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他们建立了标准化生产流程,从农资采购到产品包装,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将泾阳西红柿销往全国。
“我们还打造了‘番茄采摘节’品牌,让游客走进大棚,亲手采摘新鲜西红柿。”云龙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少冰介绍道,“采摘节从每年三月开始持续到六月,目前已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次,这既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小小西红柿,不仅撑起了一个大产业,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从科技赋能到农户增收,从品种创新到市场开拓,泾阳用实践证明:只要找准产业发展之路,就能让西红柿撬动大产业,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在咸阳市泾阳县的广袤田野中,一串串色泽诱人的普罗旺斯西红柿挂满藤蔓,宛如红宝石点缀着希望的土地。
一场由西红柿引发的种植产业变革正在这里悄然上演,而在这场变革的背后,是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坚守、种植户的勤劳奋斗,以及产业协会的创新引领,共同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科技种植品质保障
4月11日,记者见到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张明科时,他正和4名研究生在会议室讨论科学施肥方案。“肥料配比就像给西红柿‘开药方’,差之毫厘,产量和品质就会大打折扣。”张明科推了推眼镜,和蔼地与研究生交流着。
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提出“平衡防治”理念,研发出绿色环保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引入害虫天敌、使用植物源农药等方式,既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又保障了西红柿的绿色品质。这项技术的推广,让种植户王二虎感触颇深:“以前一年要用七八次农药,现在只用两三次,西红柿用药安全,我们卖得也放心。”
“现在都是这种大行距、高密度的栽培方法,它更适宜机械化种植,好操作。”张明科对团队的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颇有成就感。“我们近期正在做品种品质形成与气象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如光照、温度、湿度等决定因素累积量对番茄品质的快速形成有什么影响。”
张明科向记者介绍,全县在农技推广方面创新构建“四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通过专家团队攻坚、县级统筹规划、技术员包村到户、示范园辐射带动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有效破解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该体系以“专家团队-县级骨干-基层技术员-生产示范园”四级架构形成闭环。首级专家团队由省市级科研院所专家组成,重点突破提质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关键技术瓶颈;县级农技中心作为二级架构,统筹制定全县技术推广方案;第三级由30名基层农技员实施网格化管理,采取“包片驻村”方式对全县行政村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第四级的17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承担新品种示范展示功能,成功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
回乡就业尝到甜头
在泾阳县云阳镇,种植户王二虎的大棚里一片繁忙景象,工人正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成熟的西红柿。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干劲十足的“新农人”,曾经是个背井离乡的打工者。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赚不到5万块,还照顾不了家人。”王二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听说家乡西红柿产业发展得好,我就想着回来试试。”起初,他对种植技术一知半解,多亏了蔬菜试验示范站的技术支持和泾阳县西红柿协会的帮助。他加入了当地的蔬菜合作社学习科学种植方法,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第一年,王二虎的两个大棚就迎来了丰收,纯收入超过10万元。尝到甜头的他,第二年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如今,他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周边10余户村民就业。“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日子比在外面踏实多了。”王二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像王二虎这样的转型农户在泾阳还有很多。据统计,泾阳县西红柿产业已带动超过2000名村民返乡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余元,西红柿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打造品牌走出陕西
在这场种植产业变革的发展中,泾阳县西红柿协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协会工作人员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只为寻找更优质的西红柿品种。“我们要让泾阳西红柿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协会副会长王博说。
为了培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协会联合科研机构,经过三年的反复试验和筛选,成功推出“泾番1号”“水果沃特”等多个口感好、产量高的品种。这些新品种一经上市,就凭借沙瓤多汁、甜度高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有了好产品,如何打开市场?西红柿协会组织种植户和企业成立蔬菜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他们建立了标准化生产流程,从农资采购到产品包装,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将泾阳西红柿销往全国。
“我们还打造了‘番茄采摘节’品牌,让游客走进大棚,亲手采摘新鲜西红柿。”云龙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少冰介绍道,“采摘节从每年三月开始持续到六月,目前已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次,这既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小小西红柿,不仅撑起了一个大产业,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从科技赋能到农户增收,从品种创新到市场开拓,泾阳用实践证明:只要找准产业发展之路,就能让西红柿撬动大产业,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