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49期:第01版 首版

三水唐氏家族的持家之道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贺粲宁  计盼静

唐家大院外部照片。

家风,是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也是一个家庭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唐家大院位于咸阳市旬邑县,是清代陕西著名的富商家族——三水唐氏(旬邑古称“三水”)的故居。唐家自清乾隆年间兴起,鼎盛时期富甲一方,家族宅院规模宏大,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民居瑰宝”。旬邑唐家大院不仅是明清时期秦商文化的物质见证,更是家风传承的鲜活载体,其家风以“勤俭、诚信、仁德、崇学、重教”为核心,通过楹联匾额、建筑装饰及家族历史得以深刻体现,留下了许多值得传颂的故事。

勤俭持家,宽厚待人。唐家虽富甲一方,但历代家主皆崇尚节俭,始终告诫子孙:“黄金不如黑金(指土地)贵,浮财难比恒产安。”唐家不分主仆,同吃一样的饭,同干一样的活。对佣人也特别体贴,从不另眼看待。唐文耀的夫人、唐崇庆的夫人、唐景忠的夫人三代婆媳每天鸡叫头遍便起身,鸡叫两遍还会到厨房、畜圈去查看。天一亮,她们又到厨房帮助下人做饭。虽然是“三寸金莲”,却夏天跪在地里割麦子,割一镰挪一步。正因为唐家宽厚待人,那些长工、短工都愿意到这里干活。遇上歉收年份,唐家要么减免佃户的租金,要么推迟到来年。光绪年间,唐家的当家人为了使长工、短工、仆人、丫鬟安心干活,除供吃用外,每天晚上还发给一些蒸馍,让他们带回家给家人食用。一遇到荒年,唐家便采用以食物顶工钱的办法,帮助长工、短工、仆人、丫鬟度过灾荒。

诚信经商,以义取利。唐家以水烟生意起家,通过诚信经营迅速扩张商业版图。鼎盛时期,其商号覆盖全国13省50多个县,涉及钱庄、汇兑等业务,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商号以“汇兑中国十三省”著称,甚至能做到“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千里不歇人家店”,钱庄和汇兑业务依赖信用体系,其商号能跨省运营且无负面记载,充分说明其资金管理严谨、信誉可靠。唐家商号以信誉著称,坚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有一次唐家商队运送茶叶时遭遇暴雨,部分茶叶受潮,本可低价出售,但家主唐士芳却下令全部销毁,并说:“宁可亏本,不失信于人。”此举赢得商界敬重,唐家生意也因此更加兴隆。

仁德济世,惠泽乡里。唐家发迹后不忘回馈社会,每逢灾年必开仓放粮、施粥济贫。嘉庆二十年(1815),三水县遭受旱灾,几乎颗粒不收。知县张云龙邀请唐士雅商议赈灾之事。唐士雅提议在县府设立赈灾局,并带头捐粮捐银。许多百姓向唐家借粮度日,灾荒过后,家主唐景忠召集所有债户,当众焚烧借据,并说:“天灾无情人有情,这些债,一笔勾销!”百姓感激涕零。道光二十二年(1842),唐廷佐捐资修建了从唐家到三水县城的车马大道,方便官民行走,知县刘德求以“典重酬庸”的牌匾嘉奖。光绪四年(1878),三水知县严家麟奉命造庐赈灾,邀请唐锦序主持赈济事务,此时唐锦序家已不很充裕,但他还是将家中的粮食拿了出来。光绪九年(1883),官府要求地方官吏、富户开办义仓以备灾荒,唐锦序遂带头创办。有一次,唐廷铨子鸿序骑马回家路过县城西桥,见许多百姓挖野草,一问,才知道是用来充饥的,便让他们去他家拿粮食,县城西关大多数灾民得到救助。

重教崇文,清正廉洁。唐家虽以商起家,但深知“商道离不开文道”,因此设立家族私塾,聘请名师教导子弟。唐氏先祖唐应弼原本家境贫寒,迁至旬邑后,以农耕为生。他白天种地,夜晚读书,教导子女:“勤可补拙,俭能养德,耕读传家方能长久。”乾隆四十四年(1779),唐景忠次子士芬考取了贡生,首开科举之路。唐家第六世传人唐廷诏六岁读书过目不忘,九岁即能诗文,道光二年(1822),一举登二甲进士,后以知县分派山西芮城。道光十八年(1838),唐廷诏突然病逝于任所。当他的灵柩回归故里时,芮城的百姓伫立在道路两边,挥泪送别。解州知州及他曾做过官的宁乡县民以“故之遗爱”牌匾相送。唐鹏序长子唐彝铭分派四川做官四十多年,爱民如子。在任青溪县官时遭逢大旱,庄稼连续三年没有收成。百姓借贷无门,生死难保,可是官府苛捐杂税照收,逼得鸡飞狗跳。唐彝铭三番上奏朝廷,禀报灾情,请求免赋并予以赈济。朝廷既不听禀报,也不派员调查,却接二连三地下旨,警告他逾期不交将治罪,他回家说动掌门人,凑足银两,用13匹骡子运往四川,替百姓交了皇粮,百姓呼为“唐青天”。后唐彝铭的灵柩归乡时,曾任过知县的昭化县士绅赠送了一副挽联:“三千里奔丧榇归绿野,四十年做宰民呼青天。”

商道即人道,唐家以诚信立商,证明真正的财富来源于德与行。唐家大院的兴衰史,实际上是一部“诚信立本,义利共生”的商业典范,其通过家规、建筑、社会活动等多维度践行儒家商道,虽最终衰落,但鼎盛时期的经营理念仍为秦商文化的重要遗产。唐家大院的家风故事,不仅是陕西商帮文化的缩影,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如何持家兴业”的宝贵借鉴。

唐家大院中厅联:勤以补拙俭以养廉处身世须留心两字,书能破愚诗能益智愿儿孙常励志三余。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