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49期:第01版 首版

骊山女娲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罗锦高

在峰峦如聚的大秦岭,逶迤拖出一条支脉——骊山,山巅托着一座古庙,传说是为纪念人类始祖而建的人祖庙,泛称人宗庙。逢年过节,特别是农历七月还有六月骊山单子会,以及正月补天补地节,都是纪念女娲老母的传统节日。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或各地游客云集于古庙内,焚香祈福。人们多忙着逛庙会,赏景观光,或在农贸市场采买山货,却很容易忽略不起眼的女娲泉。这口泉处在仁宗村土坡底的树林中,当地村民只在竹枝上挂了个小木牌,上面写“女娲泉”,又叫女娲井。我们沿着若隐若现的路,拨开杂草,发现井口藏在临近水沟的丛林中。当地村民为了便于取水,以石块砌了井口。清洌的井水,只被浓荫遮蔽了一些天光,汪着一井的绿和静,还有许多神秘。

据村民说,此井旱而不涸,涝而不淹。他们祖祖辈辈就靠这口井活命。过去,每户人家都得绕道下坡担水饮用,后来有了大铁桶,用架子车拉水喝。每家一老一少,前拉后推,泉水洒了一路,汗水也洒了一路。有了这股山泉跌跌撞撞潜入深涧,流向山外,注入渭河,沿途沃泽的土地,也扯起千家万户生生不息的炊烟。

在临潼辖区的风王、冷水、大水、韩峪等沟壑的山泉,都是发源于骊山深处的,虽然每条沟道水源都不叫女娲泉,但每道山泉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有当地史志记载:大水沟口半坡上,有一处秦朝遗留下来的击鼓坪,往北1000余米,就是秦始皇帝陵园。此坪在过去为庄稼地,至今杂草丛生数十年。两千多年前的击鼓坪是用来做什么的?有两种说法:一是督促三十万刑徒建造陵墓劳动用的,庞大的劳动人群每天挖沟、运土、和泥、夯土、打基等劳作,就是靠擂击鼓声来传递劳动节奏和作息信号;还有一种说法是用来训练军队的步调或打仗的阵法。到底是监督劳作之号令,还是强军之鼓声,至今尚无确切考证。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是建墓还是军训,都需要充足水源。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都有印象,过去大水沟的水流量滂沛,加之容易发生山洪,为了避免洪流,村民在半坡开凿出一条弯曲小路,通往大水沟村。不像如今,流量锐减,沟底才出现了路径。

如果说骊山女娲泉,成就了女娲氏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无数生命。那么,发源于秦岭或骊山深处的千沟万壑,汇聚成渭河,则成就了大秦帝国的霸业,也成就了汉唐盛世。渭水之滨的农耕文明,从而推动了历史进程。“长安回望绣成堆”,大唐诗人杜牧在去长安的路上,回头看到骊山绣成堆,指的就是树木叠翠,苍山披秀,无不是山泉沃泽之美。当下山泉虽流量大不如前,但绝不枯竭,沟壑之间,多处有大小不一的泉眼,有水源就会有无限生机。

据当地村民讲,1995年前后,国家和陕西省在骊山前山后山,进行飞播和人工栽种相结合,大面积成活率高,西安市和临潼区政府也连年投入植树造林。临潼辖区内176平方公里的山塬土地,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山前山后具备水源的坡地,成活率达百分之七八十。今天,随你往那条沟道进去,直到人宗山,无不是山山堆秀,峰峰裹绿,很难看到过去山坡光秃的痕迹。碗口粗的松树枝叶繁茂,灌木丛生,长得如此旺盛,都得益于山泉的浇灌。

山上的坡头路边,至今还常看见许多废弃的蓄水池,当年每一片山,每一坡林,都是靠这蓄水池,从深沟里抽水蓄水,定时给树苗浇水,才使树苗大量成活。有许多村民,利用这些废弃的蓄水池,或在自家坡地里也挖池蓄水,用于栽种桃李果木,已成为大片的果园。果农们年年岁岁精心料理着,栽种着桃花源一般的梦。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