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人的住房
王雄文

半坡人房屋复原图。
五月,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来到西安东郊半坡博物馆,感受6000多年前先民的住房。
博物馆的大门充满原始气息,十多根原木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屋架,外形似远古先民的住宅,与博物馆内遗址村落的房屋相呼应,别致而古朴。
进入大门,穿过近百米长的院落,便进入遗址大厅。这是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拱形建筑,这里有房屋、窖穴、圈栏及大围沟等遗迹,还有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展示了原始村落的面貌。
半坡人的房屋别具一格,特色鲜明。房屋主要分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结构形式。半地穴式房屋的设计独具匠心,充分展现了半坡人的智慧。这种房屋一半深入地下,一半立于地上,巧妙地结合了地下与地上的空间,可以抵御寒冷和风雨的侵袭,房屋中间设有火塘,用于取暖、煮饭和照明,体现了半坡人对生活环境的巧妙适应。其方形的造型,稳重而庄重,彰显出半坡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由于早期的半坡人不会筑墙,所以就用坑壁作为墙壁,用这种挖坑的方式来扩充房屋空间。同时在地面上的坑边,埋一些一米多高的树枝和木棍,捆绑成围墙。为了防止刮风下雨,在围墙内外抹上草泥,弄成泥巴墙,用火把墙烧硬,再用木椽从四壁斜伸向房中央,形成四面坡状的屋顶。房屋前方还设计有宽敞的门道,这一巧妙布局不仅具备防水遮雨的功能,有效减少雨雪对室内的侵袭,更能弥补房屋内部暴露的不足,确保内部空间既隐蔽又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半坡人房屋的设计也逐渐演变。从原本的半地下状态到了地面上,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地面上的圆形房屋,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建筑风貌。
半坡人另一种极具特色的房屋——地面方形房屋。这种方形房屋由12根大柱支撑,它们被整齐地划分为3排,每排4根,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美感。在立好的柱子中,中排的柱子要高于两侧,这样就形成了房屋独特的两面坡式构架,然后再安上檩和椽,屋顶上覆盖茅草,四周墙壁采用“木骨敷泥”法,即在四壁竖立的木头上内外抹上草泥,这样房屋就建成了。这种巧妙布局,不仅赋予了房屋独特的两面坡式屋顶,还为今后的建筑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直立的墙体及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创举。
在半坡遗址中,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居住区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众多中小房屋均围绕着一座大房屋而建,形成了一种环形布局,体现了团结向心的精神。同时,居住区周围还环绕着一条大围沟,周长约500米,沟沿比居住区高出1米,这种大围沟就是今天护城河的雏形,起到了防御和隔离的作用。
纵观半坡人的住房,我们依然能在北方民族的建筑风格中,清晰地看到半坡文化的深刻影响。半坡人的房屋结构,可称为当今木结构建筑的鼻祖。
走出遗址大厅,我深深思考着,早在半坡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精通这种房屋的建造技艺,展现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智慧。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王雄文
半坡人房屋复原图。
五月,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来到西安东郊半坡博物馆,感受6000多年前先民的住房。
博物馆的大门充满原始气息,十多根原木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屋架,外形似远古先民的住宅,与博物馆内遗址村落的房屋相呼应,别致而古朴。
进入大门,穿过近百米长的院落,便进入遗址大厅。这是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拱形建筑,这里有房屋、窖穴、圈栏及大围沟等遗迹,还有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展示了原始村落的面貌。
半坡人的房屋别具一格,特色鲜明。房屋主要分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结构形式。半地穴式房屋的设计独具匠心,充分展现了半坡人的智慧。这种房屋一半深入地下,一半立于地上,巧妙地结合了地下与地上的空间,可以抵御寒冷和风雨的侵袭,房屋中间设有火塘,用于取暖、煮饭和照明,体现了半坡人对生活环境的巧妙适应。其方形的造型,稳重而庄重,彰显出半坡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由于早期的半坡人不会筑墙,所以就用坑壁作为墙壁,用这种挖坑的方式来扩充房屋空间。同时在地面上的坑边,埋一些一米多高的树枝和木棍,捆绑成围墙。为了防止刮风下雨,在围墙内外抹上草泥,弄成泥巴墙,用火把墙烧硬,再用木椽从四壁斜伸向房中央,形成四面坡状的屋顶。房屋前方还设计有宽敞的门道,这一巧妙布局不仅具备防水遮雨的功能,有效减少雨雪对室内的侵袭,更能弥补房屋内部暴露的不足,确保内部空间既隐蔽又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半坡人房屋的设计也逐渐演变。从原本的半地下状态到了地面上,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地面上的圆形房屋,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建筑风貌。
半坡人另一种极具特色的房屋——地面方形房屋。这种方形房屋由12根大柱支撑,它们被整齐地划分为3排,每排4根,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美感。在立好的柱子中,中排的柱子要高于两侧,这样就形成了房屋独特的两面坡式构架,然后再安上檩和椽,屋顶上覆盖茅草,四周墙壁采用“木骨敷泥”法,即在四壁竖立的木头上内外抹上草泥,这样房屋就建成了。这种巧妙布局,不仅赋予了房屋独特的两面坡式屋顶,还为今后的建筑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直立的墙体及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创举。
在半坡遗址中,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居住区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众多中小房屋均围绕着一座大房屋而建,形成了一种环形布局,体现了团结向心的精神。同时,居住区周围还环绕着一条大围沟,周长约500米,沟沿比居住区高出1米,这种大围沟就是今天护城河的雏形,起到了防御和隔离的作用。
纵观半坡人的住房,我们依然能在北方民族的建筑风格中,清晰地看到半坡文化的深刻影响。半坡人的房屋结构,可称为当今木结构建筑的鼻祖。
走出遗址大厅,我深深思考着,早在半坡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精通这种房屋的建造技艺,展现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智慧。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