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20期:第03版 一线

用“绣花针”扛起“千斤顶”

——记中国兵器北方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操作调整工贾广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韩晶

贾广杰在测量零件尺寸。

7月18日上午,中国兵器北方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精密车间内,53岁的操作调整工贾广杰凝神屏息,专注地伏在机床前。直径仅0.25毫米的铣刀化作一道银线,在餐盘大小的金属板上精准游走。2484条均匀分布的缝隙正被逐一雕琢——这是雷达“心脏”微缝隙阵列天线的核心工序。0.01毫米,是误差不可逾越的绝对红线。一丝偏差,价值数万元的零件瞬间报废。

方寸之间,上演着一场微米级的“芭蕾”。被同事称为“最安静的雕刻师”的贾广杰,以沉稳精准的动作诠释着极致。在他的精妙操控下,2484个缝隙如星群般在金属板上完美铺展。“用‘绣花针’扛起‘千斤顶’跳舞”,他如此形容自己的工作。支撑这惊险“舞步”的,是33年与金属深度对话练就的深厚功底。

攻坚:千锤百炼破坚冰

当国内尚无成熟加工经验的难题横亘眼前,贾广杰的攻坚之路写满了试验台上的“千锤百炼”。200余次试验记录,密密麻麻的参数调整如年轮般刻录着从失败到突破的艰辛。核心挑战在于:高速旋转的铣刀接触金属瞬间,如何在保持切削力的同时,又能如丝般划过表面。这种对极限的挑战,贾广杰并不陌生。早在2001年,面对国内毫无经验的高速加工设备,他就曾日夜鏖战车间,逐行调试指令,针对不同型号刀具的各类加工特性,总结制定出高速加工切削参数选用标准,成功攻克高速切削工件难题,并将这一理念在同行间推广。

当第一块零断刀、微毛刺的零件通过检测时,轻微的切削声与沸腾的欢呼声,共同奏响了中国军工精密加工突破桎梏的坚实脚步声。

创新:千年智慧点化现代工艺

创新的火花,常于跨界凝视时迸发。在秦始皇陵博物馆的铜车马前,两千年前的失蜡铸造法如闪电般照亮了贾广杰的思路。他将这古老智慧注入现代工艺:将熔化的蜡液注入薄壁零件缝隙,冷却固化后形成刚柔并济的支撑“铠甲”,彻底消除了加工振颤隐患。这项跨越千年的技法融合,让零件合格率飙升至99%,在国防工业领域激起创新涟漪——冰冷的金属加工领域,从此浸润了文明传承的温热肌理。

对于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贾广杰有着深刻洞见:“旧工艺永不褪色,老旧不等于落后。”比如,借鉴榫卯结构设计的工装在广泛使用;老式雷达中的一些技术,对现代雷达的隐身功能仍有重要价值。他坚信,“老祖宗的智慧是个百宝箱,得用新时代的钥匙来开”。这一点,在他笔记中关于内画用构型笔、古建榫卯等记录里得到了充分印证。

这项创新成果,不仅让“炮兵之眼”看得更远更清,更一举斩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技能创新二等奖”,成为多家军工企业突破瓶颈的“金钥匙”。

传承:定海神针亦是摆渡人

面对新一代雷达更精密复杂的挑战,贾广杰选择继续扎根一线。作为技术攻关的“定海神针”,他不仅续写着精度传奇,更化身年轻工人的“摆渡人”,将三十载经验与创新思维倾囊相授。他传授的秘诀清晰而务实:始终以身作则;在参与攻关项目时有意识地带上年轻人,创造实践机会;每年在技能大赛课堂倾囊相授经验;对团队成员持续给予鼓励。他指着零件对徒弟们阐释他对“能工巧匠”的理解:“‘能’就是把别人做不出的东西做出来,‘巧’就是通过创新,把东西做得更快、更好。”在他“干一行,钻一行”的朴素实践哲学引领下,团队硕果累累:培养出2名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首席技师、1名卓越人才、2名“三秦工匠”及6名省技术能手。

谈及团队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储备,他强调“数字化是手段,深厚基础才是根本”。目前,团队正着力构建数据库、完善技术规范和标准,以有效提高效率、保障产品质量。

从青铜铸造的文明回响到当代军工的毫厘之争,贾广杰以一把铣刀,在金属的方寸天地间镌刻下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印记。他的故事证明:每一次对极致的追求,都蕴藏于毫厘之间;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当千年智慧与现代科技在他手中交汇融合,我们看见,真正的工匠精神,正是在时光淬炼中,让传统焕发新生,令创新生生不息。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