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他点亮“安全灯”
——记水电十五局路桥工程公司344国道改建项目部安全总监唐启亮
通讯员 张馨予
在商洛市洛南县的秦岭深处,一条宛如丝带的公路——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路桥工程公司344国道古城至洛南县城公路改建工程(简称344国道改建项目),正蜿蜒穿行于洛河上游。在这全长27公里的建设战线上,项目部安全总监唐启亮的身影,始终穿梭于桥梁与路基之间。
挑起“千斤担”
把秦岭的险峻化作安全刻度
“每个工人的生命安全,就是工程的生命线。”“安全是悬在头顶的剑。”这是唐启亮常挂在嘴边的话。自担任安全总监起,他便深知这份责任重于泰山。
洛南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降雨集中、河流纵横、地势复杂,防汛防滑坡是巨大挑战。
上任伊始,唐启亮便带领安环部徒步丈量全线26公里,在险要地段钉下32个“安全观测桩”,手绘出标注地质隐患、河流走向、气象风险的《施工安全地图》,将秦岭的险峻精准刻入安全管理的坐标。
这份严谨,屡次化险为夷。一次桥梁桩基施工中,连降暴雨使基坑边坡出现细微裂缝。唐启亮凭借敏锐洞察力第一时间发现险情,果断组织人员加固边坡、增设排水,成功避免了一场坍塌事故。
筑牢“防火墙”
把制度的钢印锻造成责任标尺
唐启亮深知,安全必须依靠坚实的制度保障。他带领团队严格执行特种作业持证上岗、设备备案等制度。针对项目区域的气候特点,精心组织防汛、防火、防触电及三级安全培训,并通过应急演练、知识竞赛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为提升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他主导编制了《安全生产应知应会手册》,涵盖基础知识、隐患判定、高风险作业管控、标准化建设及岗位职责等核心内容,发放至每位作业和管理人员手中,成为现场随查的“安全宝典”。同时,对掌握扎实、能清晰解读规程的优秀人员给予奖励,从源头上减少违章,消除隐患。
项目部还定期开展消防、防洪等实战化演练。演练中,安全员细致讲解逃生技巧、急救知识,示范器材操作,员工全员参与实操。这种贴近实战的训练,显著提升了全员的应急能力和“人人懂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实战水平。
练就“婆婆嘴”
让洛河的流水都听见安全叮嘱
“安全帽下颚带系紧!”“雨季用电千万小心!”唐启亮的叮嘱声,是工地上最常听到的“背景音”。他总从细微处着眼,不厌其烦地提醒风险。
“小张,安全带挂钩没扣好!”“老王,脚手架上站稳再干!”发现不规范行为,他总是第一时间上前耐心劝导,讲清利害。安全例会上,他结合项目实际案例,深入剖析薄弱环节,反复强调防患于未然。
办公室内,他的指令也常与安全相关:“雨天行车培训抓紧安排。”“通知班组雨天组织安全学习。”这份时刻挂念的责任心,让他变得“唠叨”,也赢得了员工们“婆婆嘴”的亲切称呼。这声声叮咛,如同洛河的水声,日夜流淌在工地的每个角落,守护着平安。
一身“英雄胆”
在秦岭脊梁上敢亮“安全红牌”
“施工安全关乎生命,面对违章和隐患,必须敢于亮剑!”唐启亮眼神坚定。
路基填筑处于关键期,工期紧张,部分人员为赶进度违规操作设备。唐启亮发现后立即叫停。面对不解甚至抵触,他毫不退让:“工期再紧,也不能拿命赌。出了事,工程停滞,家人怎么办?”严肃恳切的话语,让违规者心服口服,主动整改。
面对心存侥幸、嫌劳保碍事的工人,纠正违章时遭遇冷言甚至误解是常事。但唐启亮和团队始终铁面无私,对隐患零容忍,对严重违规坚决采取罚款、停工等措施。“安全容不得半点妥协,哪怕得罪人,也要守住底线。”这是他不变的信念。
同事们常笑着说他的名字“启亮”寓意“开启安全明灯”。而他总望着洛河,深情回应:“不是我启亮,是每个工人平平安安回家时,他们家里的灯才最亮。”
在平凡的岗位上,唐启亮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一颗赤诚之心和满腔热血默默坚守。他将安全理念融入工程建设的血脉,为344国道改建项目的顺利推进,为无数家庭的幸福团圆,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长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通讯员 张馨予
在商洛市洛南县的秦岭深处,一条宛如丝带的公路——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路桥工程公司344国道古城至洛南县城公路改建工程(简称344国道改建项目),正蜿蜒穿行于洛河上游。在这全长27公里的建设战线上,项目部安全总监唐启亮的身影,始终穿梭于桥梁与路基之间。
挑起“千斤担”
把秦岭的险峻化作安全刻度
“每个工人的生命安全,就是工程的生命线。”“安全是悬在头顶的剑。”这是唐启亮常挂在嘴边的话。自担任安全总监起,他便深知这份责任重于泰山。
洛南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降雨集中、河流纵横、地势复杂,防汛防滑坡是巨大挑战。
上任伊始,唐启亮便带领安环部徒步丈量全线26公里,在险要地段钉下32个“安全观测桩”,手绘出标注地质隐患、河流走向、气象风险的《施工安全地图》,将秦岭的险峻精准刻入安全管理的坐标。
这份严谨,屡次化险为夷。一次桥梁桩基施工中,连降暴雨使基坑边坡出现细微裂缝。唐启亮凭借敏锐洞察力第一时间发现险情,果断组织人员加固边坡、增设排水,成功避免了一场坍塌事故。
筑牢“防火墙”
把制度的钢印锻造成责任标尺
唐启亮深知,安全必须依靠坚实的制度保障。他带领团队严格执行特种作业持证上岗、设备备案等制度。针对项目区域的气候特点,精心组织防汛、防火、防触电及三级安全培训,并通过应急演练、知识竞赛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为提升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他主导编制了《安全生产应知应会手册》,涵盖基础知识、隐患判定、高风险作业管控、标准化建设及岗位职责等核心内容,发放至每位作业和管理人员手中,成为现场随查的“安全宝典”。同时,对掌握扎实、能清晰解读规程的优秀人员给予奖励,从源头上减少违章,消除隐患。
项目部还定期开展消防、防洪等实战化演练。演练中,安全员细致讲解逃生技巧、急救知识,示范器材操作,员工全员参与实操。这种贴近实战的训练,显著提升了全员的应急能力和“人人懂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实战水平。
练就“婆婆嘴”
让洛河的流水都听见安全叮嘱
“安全帽下颚带系紧!”“雨季用电千万小心!”唐启亮的叮嘱声,是工地上最常听到的“背景音”。他总从细微处着眼,不厌其烦地提醒风险。
“小张,安全带挂钩没扣好!”“老王,脚手架上站稳再干!”发现不规范行为,他总是第一时间上前耐心劝导,讲清利害。安全例会上,他结合项目实际案例,深入剖析薄弱环节,反复强调防患于未然。
办公室内,他的指令也常与安全相关:“雨天行车培训抓紧安排。”“通知班组雨天组织安全学习。”这份时刻挂念的责任心,让他变得“唠叨”,也赢得了员工们“婆婆嘴”的亲切称呼。这声声叮咛,如同洛河的水声,日夜流淌在工地的每个角落,守护着平安。
一身“英雄胆”
在秦岭脊梁上敢亮“安全红牌”
“施工安全关乎生命,面对违章和隐患,必须敢于亮剑!”唐启亮眼神坚定。
路基填筑处于关键期,工期紧张,部分人员为赶进度违规操作设备。唐启亮发现后立即叫停。面对不解甚至抵触,他毫不退让:“工期再紧,也不能拿命赌。出了事,工程停滞,家人怎么办?”严肃恳切的话语,让违规者心服口服,主动整改。
面对心存侥幸、嫌劳保碍事的工人,纠正违章时遭遇冷言甚至误解是常事。但唐启亮和团队始终铁面无私,对隐患零容忍,对严重违规坚决采取罚款、停工等措施。“安全容不得半点妥协,哪怕得罪人,也要守住底线。”这是他不变的信念。
同事们常笑着说他的名字“启亮”寓意“开启安全明灯”。而他总望着洛河,深情回应:“不是我启亮,是每个工人平平安安回家时,他们家里的灯才最亮。”
在平凡的岗位上,唐启亮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一颗赤诚之心和满腔热血默默坚守。他将安全理念融入工程建设的血脉,为344国道改建项目的顺利推进,为无数家庭的幸福团圆,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长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