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维修工的工匠“逆袭”路
通讯员 朱鹏飞
7月23日,陕汽控股车身厂涂装车间,李宝元半蹲在胶泵机旁专注巡检线路。汗水浸透了工服,紧紧贴在脊背上。他手持万用表,在密如蛛网的线路中逐一测量。“高温是对设备线路的严峻考验,容不得闪失。”他专注的神情里,透着不容松懈的责任感。
“要问车身厂谁对设备最上心,非‘电工李’莫属。”在涂装车间,提起李宝元,同事们无不称赞。
今年40岁的李宝元,自2008年进厂起,17年的光阴几乎都沉淀在涂装车间设备保障班组。日复一日与机器人、PLC程序等相伴,在旁人眼中枯燥复杂的设备世界,他却甘之如饴。
“设备在喘气我都知道。”说这话时,李宝元眼中闪烁着孩子般的光亮,仿佛在炫耀心爱的珍宝。
谁能想到,这位每天穿梭于设备间的“电工李”,已是集团公认的“技术状元”“维修标兵”“首席员工”。而他的“逆袭”之路,源于十几年如一日的钻研。
面对生产高峰时面漆烘干炉出口频繁堵车停线的难题,李宝元蹲守观察三天后,自行设计程序,让移行机与升降机协同实现自动接车送车,彻底告别人工推车,提升效率。
“宝元这孩子,能琢磨事!”这是老师傅对他最朴实的褒奖。
最让李宝元引以为傲的,当属那次胶泵改造。涂胶工位的胶泵控制系统曾是块“硬骨头”——依赖老旧机械开关,频繁操作易卡死,泵体过热就罢工,堵胶、空载、活塞磨损频发。久而久之,大家似乎“习惯”了这种状态。李宝元潜心钻研,在转换开关上加装了极限位和温控感应器,并创新性运用PLC程序与硬件协同控制,实现了软硬件“双保险”。从此,胶泵“顽疾”被根治,一年为厂里节省下可观的维修费用。
“我们修的不仅是冰冷的设备,更是流程、效率,还有人心。”李宝元道出了维修工作的深层意义。
去年夏天,电泳线冷冻系统突发故障危及生产。李宝元临危不乱,果断采用“软连接”技术,将两套系统巧妙互联互通。当电泳冷水系统故障时,新建的空调冷水系统瞬间顶上,确保生产一刻不停。险情化解,众人长舒一口气。
这个小改造不仅年节约电费数万元,更大幅提升了车间的应急保障能力。厂里核算后,无不对他“转得快的脑子”赞不绝口。
除了精修设备,李宝元还肩负带徒重任。他带出的三名徒弟,如今一位是技师、两位是骨干,均在技能大赛中摘得荣誉。他授业解惑细致入微,倾囊相授。
“带徒弟,就是逼自己再学一遍。徒弟强了,车间才更有力量。”李宝元深知传承的价值。
徒弟小高感触颇深:“李师傅讲解深入浅出,善用实例,还鼓励我们多动手实操,听一遍就能记住。”
面对车间里运行了20多年、故障频发的烘干炉“老古董”,别人视为“烫手山芋”,李宝元却一头扎了进去。他从图纸、电路到PLC程序,逐一吃透。耗时两个月,绘制出一整套“思维导图”式维修手册,将设备问题与解决方法一一对应。如今,设备再出故障,新员工只需翻阅手册,就能快速排查处理。
精修线、机运系统、能耗节约……这些看似“冰冷”的技术成就背后,是李宝元十几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与匠心雕琢。
“我喜欢这份工作,设备一响,我的心就跟着动。”这份热爱,是他不懈前行的原动力。
他的柜子里摆满了荣誉证书,公司第五届“陕汽工匠”“维修电工技能状元”“维修电工岗位标兵”“创新之星”“节能领跑者”……但在他心中分量最重的,始终是那句朴素的感慨:“今天设备没出故障,挺好。”这,就是一位扎根一线的工匠最动人的心声。

李宝元在检测车间设备电路。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通讯员 朱鹏飞
7月23日,陕汽控股车身厂涂装车间,李宝元半蹲在胶泵机旁专注巡检线路。汗水浸透了工服,紧紧贴在脊背上。他手持万用表,在密如蛛网的线路中逐一测量。“高温是对设备线路的严峻考验,容不得闪失。”他专注的神情里,透着不容松懈的责任感。
“要问车身厂谁对设备最上心,非‘电工李’莫属。”在涂装车间,提起李宝元,同事们无不称赞。
今年40岁的李宝元,自2008年进厂起,17年的光阴几乎都沉淀在涂装车间设备保障班组。日复一日与机器人、PLC程序等相伴,在旁人眼中枯燥复杂的设备世界,他却甘之如饴。
“设备在喘气我都知道。”说这话时,李宝元眼中闪烁着孩子般的光亮,仿佛在炫耀心爱的珍宝。
谁能想到,这位每天穿梭于设备间的“电工李”,已是集团公认的“技术状元”“维修标兵”“首席员工”。而他的“逆袭”之路,源于十几年如一日的钻研。
面对生产高峰时面漆烘干炉出口频繁堵车停线的难题,李宝元蹲守观察三天后,自行设计程序,让移行机与升降机协同实现自动接车送车,彻底告别人工推车,提升效率。
“宝元这孩子,能琢磨事!”这是老师傅对他最朴实的褒奖。
最让李宝元引以为傲的,当属那次胶泵改造。涂胶工位的胶泵控制系统曾是块“硬骨头”——依赖老旧机械开关,频繁操作易卡死,泵体过热就罢工,堵胶、空载、活塞磨损频发。久而久之,大家似乎“习惯”了这种状态。李宝元潜心钻研,在转换开关上加装了极限位和温控感应器,并创新性运用PLC程序与硬件协同控制,实现了软硬件“双保险”。从此,胶泵“顽疾”被根治,一年为厂里节省下可观的维修费用。
“我们修的不仅是冰冷的设备,更是流程、效率,还有人心。”李宝元道出了维修工作的深层意义。
去年夏天,电泳线冷冻系统突发故障危及生产。李宝元临危不乱,果断采用“软连接”技术,将两套系统巧妙互联互通。当电泳冷水系统故障时,新建的空调冷水系统瞬间顶上,确保生产一刻不停。险情化解,众人长舒一口气。
这个小改造不仅年节约电费数万元,更大幅提升了车间的应急保障能力。厂里核算后,无不对他“转得快的脑子”赞不绝口。
除了精修设备,李宝元还肩负带徒重任。他带出的三名徒弟,如今一位是技师、两位是骨干,均在技能大赛中摘得荣誉。他授业解惑细致入微,倾囊相授。
“带徒弟,就是逼自己再学一遍。徒弟强了,车间才更有力量。”李宝元深知传承的价值。
徒弟小高感触颇深:“李师傅讲解深入浅出,善用实例,还鼓励我们多动手实操,听一遍就能记住。”
面对车间里运行了20多年、故障频发的烘干炉“老古董”,别人视为“烫手山芋”,李宝元却一头扎了进去。他从图纸、电路到PLC程序,逐一吃透。耗时两个月,绘制出一整套“思维导图”式维修手册,将设备问题与解决方法一一对应。如今,设备再出故障,新员工只需翻阅手册,就能快速排查处理。
精修线、机运系统、能耗节约……这些看似“冰冷”的技术成就背后,是李宝元十几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与匠心雕琢。
“我喜欢这份工作,设备一响,我的心就跟着动。”这份热爱,是他不懈前行的原动力。
他的柜子里摆满了荣誉证书,公司第五届“陕汽工匠”“维修电工技能状元”“维修电工岗位标兵”“创新之星”“节能领跑者”……但在他心中分量最重的,始终是那句朴素的感慨:“今天设备没出故障,挺好。”这,就是一位扎根一线的工匠最动人的心声。
李宝元在检测车间设备电路。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