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27期:第03版 一线

包湾村的“三包书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志勇

近年来,在安康市汉滨区关庙镇包湾村的山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中年男人骑着一辆半新的摩托车,车座前总挂三个包:一个装着笔墨纸砚的塑料包,一个记满民情笔记的帆布包,还有一个装着政策文件的公文包。

他就是57岁的驻村第一书记刘世杰。自2024年9月从安康市医疗保险经办处来到这里,“三个包”成了他的标配,也成了他最亲密的“战友”。因此,他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三包书记”。

纸短情长连民心

驻村第一个月,刘世杰带着民情手册走村入户,却总觉得隔着层“客气”。村民见他是市上派来的干部,客气地递水让座,却很少说掏心窝子的话。“要走进群众心里,得先让他们觉得你接地气。”刘世杰想起自己练了三十多年的书法,琢磨出了一个迅速贴近群众的主意。

那天,刘世杰去包湾村四组李建堂夫妇家走访,看到墙上贴着一张褪色的旧福字,便笑着说:“大叔,我给您写副新的‘寿’字吧,比这精神!”老人半信半疑,刘世杰随即从塑料袋中取出写“福”“寿”字的空白挂件,挥毫泼墨,笔锋遒劲的“福”“寿”字很快成型。老人将它们挂在墙上,眼角的皱纹都笑开了:“这字比买的金贵,刘书记不光会办事,还会送‘福气’呢!”

消息传开后,找刘世杰写字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也从不推辞,热心应承。给即将高考的学子写“勤学笃行”,鼓励孩子走出大山;给刚盖新房的农户写“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幸福安康”和“家和万事兴”,祝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给村里的老党员写“初心如磐”,致敬他们守护乡村的岁月……驻村不到一年,200多幅书法作品挂上了村民的堂屋,700多副春联在春节时映红了全村的门框。

有次刘世杰帮村民包成龙写“耕读传家”,老包感慨道:“以前觉得干部是来检查的,现在看刘书记的字,就像自家人在跟前唠嗑,暖得很!”墨香袅袅中,那层“客气”的隔阂渐渐消融,村民们见了他,老远就喊“刘书记”,拉着他说庄稼长势、聊家长里短,塑料包里的笔墨,成了最贴心的“连心桥”。

琐事清单解民忧

“周二婶家孙子缺学费,杨大哥想学果树嫁接技术,老包家院子的篱笆该修了……”刘世杰的帆布包里,揣着本磨破了皮的笔记本,村民们的需求,被他分门别类写成“民生清单”。他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记下来,才能一件一件办实。”

去年冬天,有位村民在夜聊时随口提了句:“村道没路灯,晚上走夜路心里发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世杰当即在本子上记下“30盏路灯”。随后,他跑镇里、找单位领导,协调6.6万元资金,不仅新装了30盏太阳能路灯,还修好了37盏旧路灯。亮灯的那天晚上,村民们聚在路灯下拉家常,以往摸黑习惯了的朱大爷,站在灯影里笑出了声:“这下不光路亮了,咱心里也亮堂!”

村民老包和老刘行动不便,开春时看着别人家种的瓜苗,急得直叹气。刘世杰听说后,从种苗基地买来蔬菜、瓜果等菜苗、籽种,背着帆布包从这山到那山挨家送。两个月后,老包佝偻着腰挪到瓜架下,望着挂满枝头的菜瓜,给刘世杰打电话:“刘书记,你看这瓜结得多好,快来摘两个尝尝!”

更暖心的是刘世杰对巧婶一家的帮扶。巧婶夫妇患病,儿子待业,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刘世杰在笔记本上圈出“因病返贫”风险户,跑前跑后帮巧婶办理慢性病申报,还自掏腰包买药送上门。得知她儿子想找工作,他又多方汇报争取支持,联系安排了公益性就业岗位,使她家的情况渐渐好转。“刘书记的本子上记着咱的难,更装着咱的盼。”巧婶说这话时,眼眶红了。

为了帮村民把山货卖出去,刘世杰还学着拍抖音。他举着手机在桃园里拍甜桃,在鸡舍前拍乌鸡,配上“包湾村的脆李甜掉牙”的解说,没想到视频火了,订单从城里“飞”进了山村。今年夏天,销售收入达3万余元,村民们笑着说:“刘书记的帆布包里,装着咱的‘致富经’呢!”

用好政策办实事

“个人交400元,门诊能报,住院能报,大病还有保障……”刘世杰的公文包里,总装着厚厚的医保政策宣传页。作为医保系统的“老兵”,他知道村民最愁看病贵,便把政策编成顺口溜,走村入户时一遍遍宣讲。

村民朱大叔以前总说“医保是白交钱”,直到去年突发脑梗住院,报销了80%的费用,才红着脸找刘世杰:“多亏你当初劝我参保,不然这病能拖垮一家子。”在他的带动下,包湾村医保参保率从去年的85%增长到98%。他还请来市、镇医疗服务队,给100多位老人免费体检,查出慢性病的当场建档,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医疗服务。

刘世杰公文包里的“资源”远不止这些。他协调1.75万元慰问金,送到35户困难家庭和老党员手中;争取到10多种免费药品,分给患慢性病的村民;为20名困难学生申请到4万元助学金,让孩子们不因贫失学;对接劳务公司,协调400多人找到务工岗位,还给91人申请了4.55万元交通补助……

“不光要解眼前的难,更要铺长远的路。”刘世杰和村“两委”合计,搞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新增的5家合作社带动村民种起了魔芋、香(西)瓜、养起了生态鸡。不仅如此,他还盯上了村里的龙兴寺,计划加装50盏路灯照亮旅游路线,让农文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如今,刘世杰的三个包更满了:塑料包里常塞着村民送的黄瓜、蜂蜜、烙饼;帆布包里又添了“修水渠”“数字经济”“办书法学习班”的新计划;公文包里躺着刚拟好的合作社帮扶方案。当然,更装着包湾村群众从“愁眉苦脸”到“笑脸盈盈”的变迁。

“今后还得继续努力干下去!”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正是无数个像刘世杰这样的驻村干部,带着初心、揣着民情、努力实干,用一个个磨旧的包、一双双沾满泥土的鞋,在乡村点亮了希望之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