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27期:第03版 一线

定军山下“踩菇”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通讯员  陈燕  陈勇

位于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脚下的勉西车站驼峰编组场一番繁忙景象。入伏以来,清晨的编组场已热辣滚烫,地面温度达45摄氏度。高山桐和工友头戴小黄帽,身穿黄色反光马甲,拎着工具箱,在纵横交错的股道间快速穿梭着。

驼峰编组场是勉西车站作业最繁忙的区域。在7条铁道线路上,密密麻麻排列着2583个铁“蘑菇”。这些铁“蘑菇”是调车设备减速顶,起到解体调车作业调整溜放车辆速度和保障调车作业安全的作用。

目前,铁“蘑菇”的养护维修主要由人工完成。检查时需目测其外部结构是否有损坏、漏油等现象,然后脚踩铁“蘑菇”,判断是否做功、制动性能是否良好。因此,维修组也被称为“踩蘑菇的铁路大叔”。

“重点检查和更换三场一道的减速顶,近期气温高、调车作业量大,发现其他股道的故障减速顶先全部更换,一定要保证安全。”每日7时,高山桐便布置当天重点工作。

今年35岁的高山桐是组里最年轻的维修工。2012年,他脱下军装,参加工作,先后成为车辆段检车员和勉西车站信号员、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去年底,因表现优异、责任心强、好钻研,被破格提拔为减速顶维修组负责人。

仅有中专学历的他,起初连图纸都看不懂。为快速适应岗位,他向维修技术最强的师傅学习,用心琢磨图纸,将减速顶的40余个零配件一遍遍拆卸下来,又一遍遍组装回去,硬是凭着军人的毅力和恒心,迅速掌握了减速顶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

“给点了,今早天窗作业时间90分钟,出发。”7时10分,接到作业命令后,高山桐和6名工友列队快步向编组场赶去。他们沿着线路不断前行,为每一个铁“蘑菇”进行全面体检和诊断。不一会儿,他们的脸就被晒得通红,豆大的汗珠不断滑下。

90分钟的检修时间里,高山桐和工友们不断重复脚踩、弯腰、下蹲、探身等姿势,一次巡检大约要走14.4公里,重复9000次动作。大家深知,安全不容松懈,一旦检查不到位,将危及调车作业安全,严重时会酿成事故。

“检查仔细点,发现故障减速顶该换就换,不敢掉以轻心。”高山桐缓缓直起腰身,将一只手臂高高举起,一边快速用衣袖擦掉脸上的汗珠,一边叮嘱工友。

为保障设备运行安全稳定,勉西车站组织维修组研判安全风险,决定加大上线巡检频次,及时发现维修故障顶、问题顶。

自4月以来,每个工作日,高山桐和工友们利用早上7时、下午4时的两次天窗点对峰下、岔区及溜放区做功频繁的减速顶加大巡检力度,共维修更换718台油缸体。

9时30分,高山桐和工友们逐一诊断完毕2583个铁“蘑菇”,更换了30多个故障“蘑菇”,随后便推着这些“病号”返回维修组。虽然很疲惫,但工友们顾不上休息,一鼓作气,将在现场拆卸下来的故障“蘑菇”和零部件搬进操作间。

减速顶养护维修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具备一定技巧、力量以及丰富的经验和超强的判断力。高山桐熟练地将故障减速顶的零部件逐个拆下来,认真清洗。

“等厂家定检、定修减速顶,黄花菜都凉了。”今年50岁的王景恒是高山桐的师傅,也是维修组的元老。他介绍,以前维修组主要负责为减速顶涂油、换件,后来因车站作业量大,减速顶装置损耗快、维修成本高,大家伙看着心疼,就自己琢磨维修。没想到,工友们的维修技术不亚于厂家专业人员。

“给,扳手!”高山桐修完故障减速顶,又埋头拆解起了故障密封盖,一眼瞅到师傅需要用到扳手,他赶忙递上。“谁说不是呢,就手里的盖子,虽说修起来很费事,但每修好一个,就能省百十来块钱。”他说。

减速顶的密封盖是消耗品。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导致出现螺纹不清晰、充气口损坏等,引起密封不严的后果。厂家对故障密封盖一般进行更换处理。

高山桐等人觉得异常可惜。“能不能维修一下,继续使用呢?”高山桐带着工友展开技术攻关,经过反复琢磨、试验、测试,终于解决问题。仅7月以来,他们就维修密封盖500余个,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同时,节约生产成本5.5万余元。

“小高家就在勉县城,孩子只有4岁,但他爱人特别支持他的工作。车站早晚有啥事,一个电话,他10分钟左右就能赶回来,对维修组的工作特别上心。”提起高山桐,勉西车站党支部书记张敏竖起了大拇指。

高山桐在股道检修减速顶。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