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6970期:第03版 教育培训

选才识人不能“唯帽子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帽子”者,“头衔”也。以“帽”取人在时下社会颇为流行,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经常根据人才“帽子”的分类,确定引进人才的年薪、科研启动经费、配套政策等,这原本也很好理解,毕竟各种“帽子”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但这种现实之下,一些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为了争取“帽子”投机取巧,拉关系、走门路;而一朝拿到“帽子”,有的教学科研人员仿佛获取了“护身符”“通行证”,有人变得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有人则只想着如何拿着“帽子”去谋取个人利益。

上述现象值得警惕。以“帽”取人的确为衡量人才找到了一条简便实用的标准,但如果只认“帽子”不认“人”,很容易滑向“唯帽子论”。“唯帽子论”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破绽是:一位学者、教师拿到“帽子”前后,其实人还是那个人,水平还是那个水平,但前一刻还乏人问津,后一刻就变得抢手,如此选人、用人,难言科学。

社会上流行以“帽”取人,因为“帽子”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把人标签化的结果。以“帽”取人的负面效应,即便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机会感受到。最近,国内

各大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抢人大战”备受瞩目。有媒体发文指出,“抢人大战”中,不少城市一味强调对高学历、名校出身的人才的重视,引发了不好的舆论反响。

事实上,在基础教育领域,也存在以“帽”取人现象。最近,一位自称“优秀教师、著名演讲家”的人在新媒体平台上大肆宣扬自己在成都某知名中学作报告的盛况,称受到该校校长的高度评价,北京某教育类媒体还对报告盛况做了大篇幅报道。结果当事校长、媒体齐齐站出来辟谣,称此事纯属子虚乌有,甚至根本不认识此人。尽管这位所谓的“优秀教师、著名演讲家”很快现出了原形,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一些基层中小学,各种来路的“专家”“名师”很有市场,不少学校之所以趋之若鹜,除了信息闭塞等客观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一些顶着各种大“帽子”的人盲目追捧,不加甄别。

当然,也不是所有“帽子”都是“香饽饽”,有些“帽子”就让人避之唯恐不及。最近正值“金三银四”的求职高峰期,不少毕业生却因为头上的“帽子”遭遇歧视。有媒体报道称,在有关部门的种种明文禁止下,一些隐性就业歧视依然顽固存在,比如对“学生官”和“海归”的歧视,他们分别被贴上了“浮躁、功利”和“学习差”的标签。对于这样的“帽子”,一些毕业生可谓欲摘不能,叫苦不迭。

以“帽”取人和以“貌”取人存在相似的谬误,即过分看重个人单一方面的指标,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甄别、考量,注定经不起实践和时间的双重考验。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我国人才评价机制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突出问题,亟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建立科学的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体系,则是眼下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校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