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313期:第02版 综合新闻

工匠是这样炼成的

——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助力高技能人才成长小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试车工李晓佳主动承担“车削加工断屑”攻关任务,不但清除了自动线上的“拦路虎”,还获得了3万多元奖励。吴鑫、程筱、冯强等同事在羡慕的同时,也达成了共识——只要把事干好了,领导看得见。在榜样的带动下,他们积极投身各种急、难工作中,也更加注重学习、钻研……

从陕西首批“三秦工匠”李晓佳开始,再到田浩荣、杨忠洲,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鸡机床)一年获评一名“三秦工匠”。不仅如此,企业还涌现出了一批像麻建军、张云飞、李宏林、翟江利等,获得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陕西省机械行业产业工匠等荣誉称号的高技能人才。

宝鸡机床何以涌现出如此之多的工匠?记者深入企业解码工匠成长“基因”。

坚持主业不动摇

一门心思培养“本土人才”

“宝鸡机床之所以坚守机床主业不动摇,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化离不开机床工业的发展,而我们肩负着做大做强中国机床工业的历史使命。”宝鸡机床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强坚定地说。

“践行使命靠人才,做强主业靠人才,攀登机床工业顶峰更要靠人才。”这是宝鸡机床人从未改变的思路。从企业成立之初就视“才”如命,一门心思培养“本土人才”。

上世纪末,“绩效考核,按劳取酬”的做法,让宝鸡机床在全市“名声大振”。很多人都记得,企业每年都会给技能人才披红挂彩、奖励洗衣机。那热闹场面叫人终身难忘。

从那时开始,宝鸡机床就建起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率先在宝鸡打破论资排辈、吃大锅饭的薪酬制度。

多年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宝鸡机床始终坚持强基固本练内功,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国内机床工业的一面旗帜。

“坚持机床主业不动摇,心无旁骛聚焦实业。”

李强说:“如果企业没有这一坚持,‘中途换车’,必然导致大量的工匠和专业人才流失,就不会有今天的宝鸡机床,就不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工匠人才。”

科学机制是保障

岗位靠竞争 收入靠贡献

李晓佳、田浩荣、杨忠州等高技能人才,目前的月收入几乎与公司管理层不相上下,但这绝不是因为宝鸡机床“有钱任性”。

一切的关键,在于宝鸡机床的内部职称评聘机制。不与社会类职称评定挂钩,管你是博士还是高级技师,到宝鸡机床必须从头再来;技术职称也并非一“聘”永逸,而是两年一复审评聘。积极创新奉献将带来提等级、涨工资,消极怠工的话职称和薪酬肯定会降低。

不仅如此,利用技能工作室培养出更多工匠人才也是一大因素。在宝鸡机床的国家、省、市、公司及车间五级技能工作室4项考核内容中,师徒帮带工作分值高达24分,几乎和“技术攻关”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这些都是他们高收入的秘诀。

“公司对‘宝机工匠’每年都有严格的考核,其中‘徒弟’的技术职务有没有晋升,攻克了哪些难题、取得了哪些成绩都是‘师徒帮带’要考核的。”宝鸡机床工会副主席秦慧琪说。

麻建军30年前就是一名试车工,尽管每天要面对冰冷枯燥的机器,但这么多年他坚持了下来,立式加工中心的翟江利也坚持了下来,还有成百上千的技师都坚持了下来……

这股强大的原动力,便源于宝鸡机床人才成长五级通道的魅力。

宝鸡机床通过实施《高技能人才管理办法》等制度,设立生产技术骨干、助理技师、技师、高级技师、宝机工匠5个等级的技术职务,鼓励各类人才扎根一线,岗位成才,一举打通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

“2006年以前评聘为高级技师每月津贴200元、技师津贴100元,以后这个数字逐渐变为800元与400元、1200元与800元,参评宝鸡工匠后更是能每月增加2000元。”李晓佳说,“这还不包括参与项目攻关奖励及解决技能人才后顾之忧的其它特别照顾。”

在宝鸡机床,职工薪酬以五级通道为依据,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凭本事吃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党旗领航

把生产技术骨干发展成党员

“把生产技术骨干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是宝鸡机床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特有模式。宝鸡机床把党旗领航视为工匠成才的“助推剂”,不断改进党管人才的方法,真正做到了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

“高技能人才座谈会”“高技能人才大会”皆是宝鸡机床广泛听取对质量、技术、生产、服务等意见和建议的好渠道,表彰一线优秀员工、技能人才的好平台。

凭借坚持给技能人才压担子,连续开展全员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宝鸡机床逐渐形成了梯队健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企业技能人才队伍中党员占比更是达到了70%以上。

与此同时,宝鸡机床把党建和企业文化紧密融合,贯穿到工匠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以“严、勤、实、精”为灵魂的匠心文化,使“匠心智造中国好机床”这一使命深入每个员工的骨髓。

在匠心文化引领下,宝鸡机床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从价值导向、宣传舆论等方面改变社会上对技术工人的偏见和歧视。引导年轻一代愿意进工厂、当工人,踏踏实实学技能、练本领,让技术工人成为年轻一代向往和羡慕的职业,让“劳动光荣”成为年轻一代的价值追求。

促成人才成长的因素还有很多,集团工会搭建的职工创新平台、举行的职工创意作品大赛,以及实施的校企合作、以赛促学的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平台等,都犹如一份份“助推剂”,有力地加速着技能人才的成长。

宝鸡机床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将继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立更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创新成果推广机制,成就更多具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

本报记者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