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温度
□陈来峰
踏入六月,家乡的温度会猛然升高,这时候的麦子也会趁机成熟起来了。
于是,轰隆隆的收割机会摇着铁打的身躯,雄姿英发地一显身手。一片片麦穗被吞进肚子,瞬间变成一颗颗饱满的麦粒,快乐地跳跃。
家乡的六月,气温高,雨水多,有时还夹杂着可怕的冰雹,对于现在来说,家里几亩薄田,收割机一会儿就能完事。好像还没感受那高温天气便过了麦季。
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民生活水平和现在相差甚远。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收割机,农民们要一把一把用镰刀割麦子,还要一捆一捆地用麦秆打好捆,然后用人力板车拉,条件好的用马车往外拉。麦子拉到离地几里外的大广场,铺摊开来,再用驴或者牛拉石磙转圈碾压,直到将麦粒压出来,再用木锨扬麦子,将麦秆和麦粒分家,最后再暴晒麦粒,然后装袋归仓。
这一整套繁杂的程序下来,要耗费十天半月的功夫。所以炎炎烈日下用镰刀割麦子便成了麦季的头等大事。
那一望无际的麦田,那挥舞着镰刀的汗水,那镰刀触及麦秆的摩擦声伴随着我的童年。
记得那时候,常听说谁为了抢收麦子,在太阳下中暑晕了过去,可是,醒来之后,一切继续。
当然那时大家也会互帮互助,家里人手足的,会帮助那些劳力少的,我们孩子也去地里帮忙,虽派不上大的用场,我们也会去田里捡麦穗,帮大人倒水,还有追着蚂蚱满地跑,我们感受着那热闹祥和的氛围,陪着大人们一路欢笑。
六月的温度再高,也比不过人们的热情。六月的天气再严酷,劳作方式再落后,也抵不过人们的意志。
慢慢的,那也将成为一段难以忘却的美好回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陈来峰
踏入六月,家乡的温度会猛然升高,这时候的麦子也会趁机成熟起来了。
于是,轰隆隆的收割机会摇着铁打的身躯,雄姿英发地一显身手。一片片麦穗被吞进肚子,瞬间变成一颗颗饱满的麦粒,快乐地跳跃。
家乡的六月,气温高,雨水多,有时还夹杂着可怕的冰雹,对于现在来说,家里几亩薄田,收割机一会儿就能完事。好像还没感受那高温天气便过了麦季。
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民生活水平和现在相差甚远。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收割机,农民们要一把一把用镰刀割麦子,还要一捆一捆地用麦秆打好捆,然后用人力板车拉,条件好的用马车往外拉。麦子拉到离地几里外的大广场,铺摊开来,再用驴或者牛拉石磙转圈碾压,直到将麦粒压出来,再用木锨扬麦子,将麦秆和麦粒分家,最后再暴晒麦粒,然后装袋归仓。
这一整套繁杂的程序下来,要耗费十天半月的功夫。所以炎炎烈日下用镰刀割麦子便成了麦季的头等大事。
那一望无际的麦田,那挥舞着镰刀的汗水,那镰刀触及麦秆的摩擦声伴随着我的童年。
记得那时候,常听说谁为了抢收麦子,在太阳下中暑晕了过去,可是,醒来之后,一切继续。
当然那时大家也会互帮互助,家里人手足的,会帮助那些劳力少的,我们孩子也去地里帮忙,虽派不上大的用场,我们也会去田里捡麦穗,帮大人倒水,还有追着蚂蚱满地跑,我们感受着那热闹祥和的氛围,陪着大人们一路欢笑。
六月的温度再高,也比不过人们的热情。六月的天气再严酷,劳作方式再落后,也抵不过人们的意志。
慢慢的,那也将成为一段难以忘却的美好回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