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景
安建中 摄
其实美景就是风景,如同美女就是女人一样。时代不同,一些叫法也要与时俱进。人一说到风景,自然联想到美,正如一提起女人,自然联想到美女一样,习惯成自然。那么什么是风景呢?约定俗成了,我就不解释了。
春暖花开后,每逢放长假,城里人都争相外出,有的人家倾巢出动,但凡著名的山水风景区,必然人满为患。几乎每次外出车堵长龙,几乎每次长假外出都雷打不动。越是有名的地方越是要去,哪怕“把人能挤死”(许多人的口头禅)。有人就像追星族,享受的就是“遭罪”的那个过程。不要问他们去看什么,问就是明知故问。再笨的脑子也会想:去著名的风景区,能为了啥?多半人不需要论证就深信不疑:著名的风景,肯定是美景!
实际上放长假的前几日,很多人就惦记着外出了,三五好友开始密集联络,探讨去处、路线,名曰“攻略”。把旅游说成“攻略”,真是时代特色,颇耐咀嚼,也颇为贴切。但凡需要“攻略”的,多半路远、人多,多半吃喝拉撒不方便。节前人见人问:“长假去哪儿?”节后人见人问:“长假去哪儿了?”如果答曰去哪儿或者去哪儿了,多半人摇头,说:“没意思!”如果答曰窝在家里,多半人更摇头,说:“那多没意思。”似乎是只有出去了、折腾了,哪怕回来说“没意思”,也有意思了。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俗话又说“百闻不如一见”,这两说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互为关联,越琢磨越妙不可言。有人说景,才有人听景。那说景的,自然往好了说,挑好的说,就像说书一样,有人听才有人说,说得好,听得才多。大凡听景听多了,就生渴望了,就想入非非了,就蠢蠢欲动了,就非要眼见为实了,也就念头一闪:“百闻不如一见”了。终于要见了,多半人心里既装着个“?”,又装着个“!”,多少还有点迫不及待了。梦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很抽象,不像姑娘那样可以想象。有一年我带着某杂志社一伙编辑记者去玉山(杜甫名句:“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上山路上,总有人问山上有什么。我怎么回答呢?山上能有什么呢?一些人名山见多了,就知道山上有什么了,说:“唉,就那样儿!”
再有名的风景区,可不就那样儿?反过来说,不那样儿,又能怎样呢?还想怎样呢?风景再美也是景,就如同名人名头再响还是人一样。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因为大多数人都跪着。人多半像进庙烧香拜佛似的,就是为了跪拜而去的。只要是名刹,大雄宝殿必高大雄伟,人进去已自矮半截了,再仰望如来佛(塑像)的慈悲庄严法相,那只有跪倒蒲团,顶礼膜拜了。及至离开,佛还是佛,原地不动;人还是人,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不辞辛苦看景的,多半也如此,不满足的永远是多数,跪拜的也多半是多数。否则,那些个风景名胜区吃什么?
不能说看景没有意思,更不能说名胜风景没有看头。为看而看也可以,不辞辛苦只要“我愿意”,看了失望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在旅途,不就为了看景吗?前方有愿景如美景等着,一路走去才有想头、有劲头、有奔头。我只是想换个角度,谈点看法,就算“横看成岭侧成峰”吧。
看景,真有必要舍近求远吗?就说三天假吧,一家三口自驾游,一路车堵,一路心堵。好不容易抵达目的地了,发现酒店成问题了。就算酒店是预定的,就一定满意吗?就算住店很满意,人也不是冲着酒店才去的,看景才是目的。景在哪里?跟着车流、人流,流进风景区里。山高路远,懒得走了,去坐“懒车”(缆车),排队就排队,出门在外,不能计较时间成本。到了山上,人比山下还多。凡是像个景的,或者有景标志的,人都争相合影,不想舍弃那就等,等不及了就争抢,只要把自己形象照进某个标志里就称心如意了。睁眼看,与其说看景来了,不如说看人来了。其实无数个心都是一个嘀咕:“人咋这多的?”顺大流走,等于跟着感觉走,景没看完呢,腿不想动弹了,看景的兴味索然,倒想找个僻静凉快的地儿吃着、喝着、谝着,更休闲自在些。到哪儿找这地方呢?时间已不允许了,下山吧,坐“懒车”还要排队呢!睡一晚上,知道路堵,也不敢起身太晚,但还是晚了,堵,意料之中,心平气和吧,再急也飞不回去。
两地、两个城市,看景就像对换风景,你跑来看我们的景,我们也跑去看你们的景,然而看到的多半是什么呢?城市和城市的差异正在消失,各地超市连锁且复制一个模式,物流已经使互通有无成为常态,景点打造几乎大同小异。如此这般,看景还真不如听景呢!我有个发现,一到双休日,本地的好多去处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却罕见游人。人呢?都奔外地看景了,都“百闻不如一见”去了。
人在旅途,有愿景当然有奔头,但何必走路就像赶路,赶路又像赶集呢?追着赶着往前奔,就为了早看一眼那如梦如幻吗?人间的愿景,多半是远景,有多远,天知道。那愿景即便有、即便远,也在那儿放着、等着,真不必老惦记。脚步舒缓些,眼睛睁大些。
当下最美,美在当下;左顾右盼,美在足下;处处留心,美在眼皮底下。风景这边独好,何不坐下歇会儿,多看一眼?养眼等于养心,养心等于养身,这是常识吧?不辜负沿途风景,一路都在看景,不美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安建中 摄
其实美景就是风景,如同美女就是女人一样。时代不同,一些叫法也要与时俱进。人一说到风景,自然联想到美,正如一提起女人,自然联想到美女一样,习惯成自然。那么什么是风景呢?约定俗成了,我就不解释了。
春暖花开后,每逢放长假,城里人都争相外出,有的人家倾巢出动,但凡著名的山水风景区,必然人满为患。几乎每次外出车堵长龙,几乎每次长假外出都雷打不动。越是有名的地方越是要去,哪怕“把人能挤死”(许多人的口头禅)。有人就像追星族,享受的就是“遭罪”的那个过程。不要问他们去看什么,问就是明知故问。再笨的脑子也会想:去著名的风景区,能为了啥?多半人不需要论证就深信不疑:著名的风景,肯定是美景!
实际上放长假的前几日,很多人就惦记着外出了,三五好友开始密集联络,探讨去处、路线,名曰“攻略”。把旅游说成“攻略”,真是时代特色,颇耐咀嚼,也颇为贴切。但凡需要“攻略”的,多半路远、人多,多半吃喝拉撒不方便。节前人见人问:“长假去哪儿?”节后人见人问:“长假去哪儿了?”如果答曰去哪儿或者去哪儿了,多半人摇头,说:“没意思!”如果答曰窝在家里,多半人更摇头,说:“那多没意思。”似乎是只有出去了、折腾了,哪怕回来说“没意思”,也有意思了。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俗话又说“百闻不如一见”,这两说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互为关联,越琢磨越妙不可言。有人说景,才有人听景。那说景的,自然往好了说,挑好的说,就像说书一样,有人听才有人说,说得好,听得才多。大凡听景听多了,就生渴望了,就想入非非了,就蠢蠢欲动了,就非要眼见为实了,也就念头一闪:“百闻不如一见”了。终于要见了,多半人心里既装着个“?”,又装着个“!”,多少还有点迫不及待了。梦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很抽象,不像姑娘那样可以想象。有一年我带着某杂志社一伙编辑记者去玉山(杜甫名句:“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上山路上,总有人问山上有什么。我怎么回答呢?山上能有什么呢?一些人名山见多了,就知道山上有什么了,说:“唉,就那样儿!”
再有名的风景区,可不就那样儿?反过来说,不那样儿,又能怎样呢?还想怎样呢?风景再美也是景,就如同名人名头再响还是人一样。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因为大多数人都跪着。人多半像进庙烧香拜佛似的,就是为了跪拜而去的。只要是名刹,大雄宝殿必高大雄伟,人进去已自矮半截了,再仰望如来佛(塑像)的慈悲庄严法相,那只有跪倒蒲团,顶礼膜拜了。及至离开,佛还是佛,原地不动;人还是人,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不辞辛苦看景的,多半也如此,不满足的永远是多数,跪拜的也多半是多数。否则,那些个风景名胜区吃什么?
不能说看景没有意思,更不能说名胜风景没有看头。为看而看也可以,不辞辛苦只要“我愿意”,看了失望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在旅途,不就为了看景吗?前方有愿景如美景等着,一路走去才有想头、有劲头、有奔头。我只是想换个角度,谈点看法,就算“横看成岭侧成峰”吧。
看景,真有必要舍近求远吗?就说三天假吧,一家三口自驾游,一路车堵,一路心堵。好不容易抵达目的地了,发现酒店成问题了。就算酒店是预定的,就一定满意吗?就算住店很满意,人也不是冲着酒店才去的,看景才是目的。景在哪里?跟着车流、人流,流进风景区里。山高路远,懒得走了,去坐“懒车”(缆车),排队就排队,出门在外,不能计较时间成本。到了山上,人比山下还多。凡是像个景的,或者有景标志的,人都争相合影,不想舍弃那就等,等不及了就争抢,只要把自己形象照进某个标志里就称心如意了。睁眼看,与其说看景来了,不如说看人来了。其实无数个心都是一个嘀咕:“人咋这多的?”顺大流走,等于跟着感觉走,景没看完呢,腿不想动弹了,看景的兴味索然,倒想找个僻静凉快的地儿吃着、喝着、谝着,更休闲自在些。到哪儿找这地方呢?时间已不允许了,下山吧,坐“懒车”还要排队呢!睡一晚上,知道路堵,也不敢起身太晚,但还是晚了,堵,意料之中,心平气和吧,再急也飞不回去。
两地、两个城市,看景就像对换风景,你跑来看我们的景,我们也跑去看你们的景,然而看到的多半是什么呢?城市和城市的差异正在消失,各地超市连锁且复制一个模式,物流已经使互通有无成为常态,景点打造几乎大同小异。如此这般,看景还真不如听景呢!我有个发现,一到双休日,本地的好多去处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却罕见游人。人呢?都奔外地看景了,都“百闻不如一见”去了。
人在旅途,有愿景当然有奔头,但何必走路就像赶路,赶路又像赶集呢?追着赶着往前奔,就为了早看一眼那如梦如幻吗?人间的愿景,多半是远景,有多远,天知道。那愿景即便有、即便远,也在那儿放着、等着,真不必老惦记。脚步舒缓些,眼睛睁大些。
当下最美,美在当下;左顾右盼,美在足下;处处留心,美在眼皮底下。风景这边独好,何不坐下歇会儿,多看一眼?养眼等于养心,养心等于养身,这是常识吧?不辜负沿途风景,一路都在看景,不美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