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479期:第04版 憩心亭

四 季

田家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乡谚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当丹江河堤的杨柳泛绿时春天就款款地来了。冰河开始解冻,百草发芽,万物复苏,仿佛一夜之间春就来到了人间。

人们脱去了臃肿的棉衣,棉窝窝靠边站了,老人将毡帽子挂在了炕头墙壁老地方,老远望去还当是一个雀儿窝。圈里的老黄牛伸了伸懒腰,揺摇头,哞哞叫着,催促人们赶快备春耕。

“春雨细无声”。酥酥地洒绿了坡塬、川道,洒绿了麦田、果园。点点红杏含苞待放,树树梨花带露绽。放牛小子披着蓑衣,口唱山歌,甩一串响鞭,惊飞了山林里一群锦鸡,空旷的山谷里顿时留下了几声划破云天的鸣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石金。”勤劳的山乡人深谙这个道理。古人诗中所描写的“何人樵树和云斫,几处山田带雨犁。”不正是他们惜春如金、辛勤劳作的写照吗?

商州的夏日是从二十四节令“立夏”之日开始的,抑或是在子规的声声啼叫里走出来的。

太阳的光线照在人身上不似春阳那么温暖惬意,而是有点炙热,甚或有点蒸烤。要不古人在民歌里怎会吟唱“赤日炎炎似火烧”呢!仿佛是一夜之间,乡村那一树树石榴花全被赤日烧红了,田野里的一片片麦子也被赤日烧得金黄。这当儿,摩拳擦掌的庄稼人戴着草帽,挥舞镰刀,汗流浃背地在金黄色的麦海里紧张抢收。三夏是“龙口夺食”的时节,乡村五月无闲人,正如清代乾隆年间商州籍诗人王时叙先生,在其所著《商州山歌》中真实咏道:“求桑绣女下床来,曳杖邻翁看水回。”

商州的夏别有一番原始的韵味。夜来,虽无赤日炙烤,但依然燠热难耐。于是,一家家庄户人,各从门后扯一张芦席在场院铺了,脱光了上衣的大人和小孩顺势滚躺在芦席上纳凉。老奶奶则摇着蒲扇,一边驱赶蚊虫,一边给小辈讲述古老的传说。星星眨着眼睛,云儿牵着月亮缓缓向西移走,萤火虫闪着点点荧光在场院里飞东又飞西。夜阑人寂,微风阵阵,芦席上躺着的劳累了一天的庄稼汉早已打着鼾声进入梦乡。那鼾声仿佛是从大地表面滚过来的,若天公打雷,扰得乡村的夏夜缺了一份宁静,给本来寂寥的夏夜平添了一份生生的人气……

一阵秋雨一阵凉。秋雨淅淅沥沥,赶跑了张狂一时的“秋老虎”,也冲涤了人浑身上下的汗垢。田野里的玉米秆开始变枯变黄,长长的玉米颗粒饱满,等待着农人去收获。远山近岭渐渐失去了夏日的一派墨绿,柿园里的柿树叶子夹杂着黄红,好像是哪位丹青妙手专门为其涂的色调,又像是哪位魔术师在变戏法。

不经意间,有黄叶随着瑟瑟秋风飘零落下尘埃,拾在手里看那叶子似乎变得瘦了,失却了往日的光润,缺乏了韧劲,轻轻一捏就碎了。有蛋柿红在树顶,藏在叶间,孩童持了竹竿儿打那蛋柿,不小心会打落一地发黄的硕果,这当儿若被树主发现,免不了一通臭骂。从此,他们再要打蛋杮就格外小心谨慎,生怕再惹乱子。

院墙根藤架上一枚发黄了的丝瓜被阵阵秋风吹得左右摇摆。父亲说留着它往老了长,明年春上用它的籽儿再繁衍一院绿藤,装点农家小院,岂不甚好!父亲不但是种庄稼的里手,也是侍弄花草的把式。于是小院里一年四季绿树弄影,草绿花红。秋天到了,小院里那桂花的金黄与柿的朱红,伴着粉的、红的、紫的鸡冠花、帽儿花,把小院的秋令点缀得灿烂十分。

一只寒鸦在干枯的柿树上啄着已经冻得发紫的火晶杮子,这是秋日里商州人打柿子时专门留给鸟雀们的过冬食粮。天地一片灰蒙蒙,远山近山的所有植物一律枯萎,留下了光秃秃的一派荒凉。河水失去了往日欢快的哗哗声,蔫蔫地默默东流。村前涝池里结了一层坚冰,孩子们玩溜冰游戏。

西北风怒号,天上飘着零星的雪花,各家厨房的屋顶开始冒炊烟了,这是各家的主妇开始烧火煮早饭呢,袅袅炊烟在凛冽的西北风中打着寒颤,熬着豆儿糊汤的早餐在铁锅里咕嘟作响,那香荃之味便溢出锅外,勾引了人的魂魄。她们单等着串门儿的丈夫和上早学的孩子放学回家,合家人围坐一起,就着油炒的酸菜共食热乎乎的早餐。

雪愈下愈大。

不知从哪儿飞来一群麻雀,栖落在门前那棵高大的白杨树上,蹦蹦跳跳,踏落树枝上的积雪。它们“叽叽喳喳”互相说着话,好像在说“雪兆丰年,雪兆丰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