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推动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发展,持续,推动,卫士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秦人民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齐心协力,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推进秦岭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树立基本民生观
让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
树立基本民生观,正确处理民生与环保的关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保障民生、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人类共同的任务,进入新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领域拓展、层次提升,包括优美的生态环境。消费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立足内需、扩大拓展外需及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构建。秦岭是中华民族根脉文脉命脉,也是世界著名山脉。秦岭地区一度“乱搭乱建”“乱圈乱占”等盛行,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制约了秦岭诸多生态功能发挥,影响了生态服务民生,加深了区域贫困,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有效破解难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民生观为引领,以民生需求与环境污染治理为抓手,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有效消费的基础上,当好生态卫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支撑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基本民生观,及时解决有损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生态惠民、利民和为民。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发展质量为抓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基本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多赢,提高生态环境和经济质量的综合竞争力。二是以目标为导向,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助推可持续发展。获取优美环境、量多质优生态产品与服务满足民生需求,需要良好的大自然生态系统。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的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态补偿、环境损伤赔偿制度等,严格保护涉及民生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是以结果为导向,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永续发展之基。局部的生态问题很可能引发全局的问题,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自然环境利用上线等各类“高压线”,织密多部门、多层级、全过程、立体式自然环境及各类动植物风险防范及预警、监测等网线,携手应对环境挑战,保障生态良好、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树立科学自然观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树立科学自然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良性耦合。由楼兰古国变为沙漠废墟、从非典肺炎到新冠肺炎等灾难的发生,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导致的灾难性结果。历史和现实表明,瘟疫、虫害等自然灾害来自砍伐森林和捕食野生动物或与之有关的行为。为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以科学自然观为指导,根治“乱捕乱猎”“乱砍乱伐”等恶习,革除“食野味”“用野生药”补身治病等短视之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协调有序、良性循环,推进自然——人——社会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当好生态卫士,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和消费观,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思想根基。一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深刻阐明人类对自然的基本态度,至今启迪和警示人们,要恪守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互动效应,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有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发展,反思“贪婪对自然肆意破坏压榨”“以人类为中心”等错误观念和行为,培养形成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界自然进化的生态科学观。二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文化陶冶情操,价值引领方向。要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树立“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价值观。把大力提倡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审美,真正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决策部署、政策制定、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中。三是提倡可持续消费观。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节约就是最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是从厉行节约开始,日常生活,要树立新型消费观念,倡导可持续发展的适度、绿色、循环的节约式消费行为,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引导民众从异化走向绿色可持续理性消费。坚决抵制不文明消费行为,大力倡导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文明消费的社会风尚,实现消费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化。
树立绿色发展观
牵住绿色发展牛鼻子推动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生态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实现“生态美”“人为美”“转型美”。秦巴山区沦为集中连片贫困区,其根源是发展方式所致。一些市县“乱采乱挖”“乱排乱放”等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致使秦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从源头上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必须以绿色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区域联动共建深度合作,秉承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产业循环化,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化。
绿色发展是人类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观,要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协同共进,一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资源保护利用和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应统筹考虑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节约循环利用资源的关系,把经济活动限制在地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实践证明,经济增长不是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而是加大区域高水平保护力度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落到实处,维护生态平衡引领。二是构建区域品牌“新生态”。不拘泥于狭隘的利益,克服单一功利的思维,打破区县与区县之间的生态断链壁垒,互帮互助,努力形成以保护优先、绿色为底色、文化为内核、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线的新生态品牌区,从根本上筑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根基。三是形成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搭建生态环保合作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扩大区域合作,总结提炼基于制度设置、发展模式、治理手段等促进形成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创新体系的经验,以供借鉴,助推可持续发展。
(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 任振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秦人民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齐心协力,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推进秦岭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树立基本民生观
让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
树立基本民生观,正确处理民生与环保的关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保障民生、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人类共同的任务,进入新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领域拓展、层次提升,包括优美的生态环境。消费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立足内需、扩大拓展外需及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构建。秦岭是中华民族根脉文脉命脉,也是世界著名山脉。秦岭地区一度“乱搭乱建”“乱圈乱占”等盛行,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制约了秦岭诸多生态功能发挥,影响了生态服务民生,加深了区域贫困,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有效破解难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民生观为引领,以民生需求与环境污染治理为抓手,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有效消费的基础上,当好生态卫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支撑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基本民生观,及时解决有损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生态惠民、利民和为民。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发展质量为抓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基本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多赢,提高生态环境和经济质量的综合竞争力。二是以目标为导向,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助推可持续发展。获取优美环境、量多质优生态产品与服务满足民生需求,需要良好的大自然生态系统。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的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态补偿、环境损伤赔偿制度等,严格保护涉及民生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是以结果为导向,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永续发展之基。局部的生态问题很可能引发全局的问题,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自然环境利用上线等各类“高压线”,织密多部门、多层级、全过程、立体式自然环境及各类动植物风险防范及预警、监测等网线,携手应对环境挑战,保障生态良好、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树立科学自然观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树立科学自然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良性耦合。由楼兰古国变为沙漠废墟、从非典肺炎到新冠肺炎等灾难的发生,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导致的灾难性结果。历史和现实表明,瘟疫、虫害等自然灾害来自砍伐森林和捕食野生动物或与之有关的行为。为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以科学自然观为指导,根治“乱捕乱猎”“乱砍乱伐”等恶习,革除“食野味”“用野生药”补身治病等短视之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协调有序、良性循环,推进自然——人——社会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当好生态卫士,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和消费观,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思想根基。一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深刻阐明人类对自然的基本态度,至今启迪和警示人们,要恪守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互动效应,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有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发展,反思“贪婪对自然肆意破坏压榨”“以人类为中心”等错误观念和行为,培养形成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界自然进化的生态科学观。二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文化陶冶情操,价值引领方向。要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树立“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价值观。把大力提倡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审美,真正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决策部署、政策制定、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中。三是提倡可持续消费观。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节约就是最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是从厉行节约开始,日常生活,要树立新型消费观念,倡导可持续发展的适度、绿色、循环的节约式消费行为,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引导民众从异化走向绿色可持续理性消费。坚决抵制不文明消费行为,大力倡导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文明消费的社会风尚,实现消费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化。
树立绿色发展观
牵住绿色发展牛鼻子推动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生态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实现“生态美”“人为美”“转型美”。秦巴山区沦为集中连片贫困区,其根源是发展方式所致。一些市县“乱采乱挖”“乱排乱放”等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致使秦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从源头上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必须以绿色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区域联动共建深度合作,秉承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产业循环化,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化。
绿色发展是人类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观,要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协同共进,一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资源保护利用和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应统筹考虑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节约循环利用资源的关系,把经济活动限制在地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实践证明,经济增长不是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而是加大区域高水平保护力度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落到实处,维护生态平衡引领。二是构建区域品牌“新生态”。不拘泥于狭隘的利益,克服单一功利的思维,打破区县与区县之间的生态断链壁垒,互帮互助,努力形成以保护优先、绿色为底色、文化为内核、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线的新生态品牌区,从根本上筑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根基。三是形成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搭建生态环保合作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扩大区域合作,总结提炼基于制度设置、发展模式、治理手段等促进形成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创新体系的经验,以供借鉴,助推可持续发展。
(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 任振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