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230期:第04版 创造

风箱里的烟火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曹延鹏

前段时间居家之际,朋友圈的美食可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不禁直呼疫情造就了各路食神,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饭似乎成了一项既有趣又解闷儿的活动。如今,现代化的厨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精致,但却似乎少了几分烟火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厨房有一个灶台,这个地方在我看来可谓是集“神学”与科学于一身的,高贵而神圣的地界。听说每家灶台的摆布和方位都是请人“看”过甚至掐算过的,可不是随便堵两口锅就生火做饭的“土台子”,而在灶台旁安放的风箱,老家人叫“风龛”,是用来给灶膛鼓风用的,这可称得上是老一代人智慧的结晶了。

在我印象里,当我每次需要零花钱的时候,就会主动在母亲做饭的时候,来像样帮两把——那就是拉风箱。这种活在我看来不用教,没啥技术含量,无师自通。除过蒸馒头这类的,委实责任重大,轮不上我以外,其余都可以考虑参与一下,因为那个推拉了十几年的拉杆已经磨得光滑玉润,走到跟前就知道手把在哪,怎么操作。一顿饭对于我这种帮法,看着貌似用不了多大一会儿就可以出锅,可往往适得其反。风箱大多数是桐木板铆合而成的长方形木箱,重量比较轻,中间有根拉杆,箱体内部有一层活塞夹板固定在拉杆上,箱体两端各有两个进气活门,老人们叫“风舌头”。往里推时,前面的风舌头张开,吸风进去;往外拉时,后面的风舌头张开,就像呼吸一样,将气流源源不断地通过风道吹进灶膛里。现在看来,称得上是活塞式发动机的雏形了。对于我来说,前仰后合、冒冒失失地推拉,不出十个回合,必将这风箱从灶台上卸下来,中途还时不时瞄着灶膛内,看能否烤个馍或者红薯。母亲为了让风箱能多用几年,就搬来一小块石板靠在跟前,这才稳当了下来。

看奶奶和母亲做饭,发现这拉风箱也是有技巧和讲究的,急不得也慢不得,必须听着锅里的响动来。刚生火时,风箱轻轻拉动几下即可,等火势瞬间燃起来后,再添柴加火。对于生火做饭的新手,往往在这个阶段风箱与柴火配合不到一起,很有可能就告一段落了,经常是拉风箱就忘了填柴火,填柴火就忘了拉风箱。但是,一旦火旺起来,拉风箱就可以任性点了,风箱“吧嗒吧嗒”有节奏地呼吸着,灶膛里那一簇簇红黄的火苗,也随之起起伏伏,在锅底来回窜动。

日久年深,家里的老风箱在岁月烟熏火燎的日子里,已经变成黑褐色,早已弃之不用。看着风箱把浸满油渍,更是散发着浓郁的烟火气,似乎久违的“吧嗒”声,又在耳畔响起,沧桑了岁月,也温润了流年。

(单位:陕煤运销榆林销售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