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6960期:第04版 读书观察

扶贫不是扶上楼了之

热点评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数月前采访过一个闭塞的小山村,13户人家20年凿通进村路。一名干部看到报道后不假思索地说:“这样的村子就该整体搬迁出去。”且不论山下是否有土地安置一村老小,就算有空地,人们愿不愿意搬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听听百姓的想法呢?

《人民日报》报道,一个深度贫困县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干部说,一个小区安置几个贫困村,能让贫困户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可农民并不买账:在村里吃菜、吃粮、吃水都不花钱,搬上楼房样样得花钱,开销大;搬进楼房,想种地离了十几里远,不种吧,周边又没产业,生计怎么办……

时下,一些地方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确还存在以干部主张代替百姓意愿的情况。很多事情都是干部替百姓做了主,有的甚至不大顾及百姓的需求和意愿,这很容易导致决策出现偏差,搞出新问题。

脱贫攻坚是各级政府的事情、是扶贫干部的事情,更是困难群众自己

的事情。在重大决策前,需要倾听困难群众声音、尊重百姓意愿,与他们建立广泛的协商,谋定而后动。这既是一个更全面地掌握情况,确保判断和决策科学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把困难群众拉入脱贫攻坚主战场,统一思想、并肩作战的过程。

与以往的扶贫济困不同,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这个“精准”既指向扶贫对象识别的精确,更指向帮扶的精准、政策的精准。欲求精准,就不能搞大呼隆、一刀切、想当然。相反,务须因地制宜,努力做到一村一策,乃至一户一策、一人一策,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群众心坎上。

事实证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如果无视群众的存在,把群众晾在一边,往往吃力不讨好。但凡群众不愿意的事情,干部一头热地推进,最终也很难搞好。相反,一旦政府决策与百姓期盼无缝对接,干部热情与群众意愿拧成合力,哪怕关山重重,也能凿出一条通途来。

如何收悉百姓呼声、掌握群众意愿?真诚地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地听取群众意见。贫困有历史上的、地理上的、家庭遭遇上的诸多复杂原因,不要以为困难群众就没有智慧、就应该被动听指挥。他们身在其中,对脱贫的渴望真切而强烈,对脱贫思路、模式的适用与否往往非常敏感,对好政策与瞎指挥的判断往往一针见血。

脱贫攻坚到现今阶段,剩下的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会更严峻、更多样、更复杂。脱贫出列的任务很重,一些干部也比较急切。但是,决不能因急切而乱了方寸,失去了充分信赖群众、切实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这个根本。□李思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