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385期:第04版 百味

麦梢黄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周养俊

入夏不久,麦梢黄了。金色田野,麦浪滚滚。

麦梢黄的季节,乡下是最好看的,草木茂盛,翠绿耀眼。石榴花开,火红一片。最不起眼的酸枣树,也睁开了细小的黄眼睛,把微弱的清香释放给山坡、沟坎。村子的大小树上,都有鸟儿在忙碌,小燕子已经垒好了窝,啄木鸟正在捉虫子,池塘里的小蝌蚪也快变成青蛙了。勤劳的乡下人,开始收拾农具,准备一年中最紧张的夏收。这个季节,也是野菜、蔬菜最鲜美的时候,人们吃过了苜蓿、香椿、洋槐花,鲜嫩的韭菜、菠菜纷纷上市,韭菜饺子、菠菜面别有一番滋味儿。

“麦梢黄,女看娘。”在关中,过去有这么一句话,是说麦梢发黄的时候,出嫁的女儿是一定要看爹娘的,特别是结婚后的第一年,必须这么做。马上就要进入农忙时节了,大家都忙着收麦子,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既要忙着夏收,又要忙着夏种,很难挤出时间,但一定抽空儿走一次娘家。看老人的身体怎么样;看娘家庄稼长得怎么样;看娘家的麦子会不会比自己家麦子黄得早,能不能错开时间来帮忙收割。看似走亲戚,实际上还有任务要完成。那年月收割麦子,不像现在有收割机,无论有多少亩麦子,都要按时抢收回家。每个村子醒目的大墙壁一定有这么几句口号:“龙口夺食”“抢种抢收”“备战备荒为人民”。

出嫁的姑娘看爹娘,一定和女婿结伴而来,手中少不了两包点心、二斤白糖,条件好的还会带烟、酒、茶叶。老娘也会盛情招待,特别是结婚后的第一年,吃的一定是待贵客的臊子面,走的时候丈母娘还会送女婿一件崭新的白衬衫。

“女看娘”这几天过去后,人们就开始麦收了,这期间还有一个重大的节日——端午节,所有重要的亲戚都会走动,骑自行车的、骑摩托的、乘汽车的,更多的还是步行的,他们带着粽子、糖糕、绿豆糕以及杏、黄瓜、西红柿等食品水果,走访自己认为必须探望的亲朋好友。这个重大的节日,无论城市农村,人们都格外重视。无论夏收或者工作怎样忙碌,大家都会把这个过程做完。

小时候,我在乡下生活,割麦子用的是镰刀,大家要趁着早晨天不亮或者晚上的时候去地里割麦子,因为一早一晚的时候天气凉快,人有精神,麦穗粒也不会掉。出了太阳以后再割麦子,碰到麦穗,麦粒就会都落到地里,浪费粮食。有些人家会选择在正午时割麦子,他们认为这时间麦子杆脆、好割。这种人多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们不怕热、不怕累,中午饭也是家里送、地头吃。三夏是农村人最辛苦的时候,忙完了夏收,紧接着还要忙着种夏玉米、谷子。

收割完麦子,种上玉米、谷子,乡下人就会闲一段时间。一段时间没见女儿,爹娘会带着礼物开始看望女儿家了,这个礼节我们那里叫“送曲连”。曲连是一种馍,形状是一个大大的、弯曲的花花馍,所以叫“曲连馍”,用的都是新麦子磨的面,主要是送给出嫁女子的娃娃。

十里风俗九不同。同样是送曲连馍,白鹿原西边、浐河东岸都是蒸的鱼形馍,取意为“连年有余”,希望女儿家岁岁丰收,年年富裕。而浐河西岸、少陵原上则烙的是饦饦馍,并包有芝麻盐和红白糖馅。送馍的讲究大都一样。我们老家一带,娃们过了12岁,舅家就不再送馍了。但是,有些地方只要舅舅或者舅母在世,曲连馍就会一直送下去。送曲连馍还有个讲究,一般是送一个大曲连馍附带几个小馍,有几个小孩就送几个,后来娃娃少了,就送两个,因为有送双不送单的说法。

做曲连馍是个手艺活,做出的曲连馍充分显示着女主人的聪慧和灵秀,谁家女主人如果手艺不行,还会请村子里手艺好的人来帮忙。总之,不能丢了娘家人的面子。送曲连馍时,还会给馍上拴一撮麻绳或者一缕线,再加上一张人民币。那年代人们缺钱,有夹十块、五块的,也有夹一块、五毛的。不管多少,意思一定要到。

馍一送到,按照惯例会切一小部分作为回礼带回,其余的切成一指宽的薄片,分散给左邻右舍,人们一边品尝一边议论,谁家的馍工艺好、谁家的馍白、谁家的馍掺了黑面……因为散馍是相互的,散出去的不光是手艺,更多的是娘家人的面子和名声。

送完了曲连馍就是过古会了,过了古会还有娘给女送糕的礼节,这样娘来女往,来来去去一直到年底。春节来了,这一年也就过去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