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412期:第04版 百味

笔名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白杨

读书之人写文章用笔名,算不得附庸风雅,而是通常包含个人的寄托,亦有座右铭之意,或许为规避风险,或许是出于偶尔甚至另有隐情。我用笔名发表文字,当然也在其中。

我是以写新闻稿起家的。笔名白杨首次变成铅字,是在1987年10月12日《陕西农民报》上。当时的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心切,急需知识,急需信息。可那时的新闻传播媒介一是广播二是报纸,广播的声音稍纵即逝,有其局限,群众花钱订的报纸又捎来转去,送不到订户手里,上赵塬村的两名青年自愿义务送报,受到村人称赞,我就采写了一篇《两青年义务送报受赞扬》的小稿,很快刊登在了《陕西农民报》上。

正如茅盾不姓茅,鲁迅不姓鲁,念过书的人都知道那是沈雁冰和周树人的笔名。尽管也有不少人称我为白老师或杨老师,我不姓白不姓杨也不辩解,哈哈应付着。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父亲给我取名“张红民”。读小学有一次迟到,老师当着全班学生挖苦我:“我看你应该叫‘张黑民’”。后来,我也没征求父亲意见,索性取了“民”字,叫张宏。虽然取了“民”字,并非不爱民,我本是民,在半生的工作中孜孜以民,认真做着为生民立命的事情。

也有人认为,写文章用真名,不免有被人疑为追名逐利的危险,还可能被人指不好好工作、耕种“自留地”云云。用个笔名,可以省却许多麻烦。其目标就是为了躲避麻烦,笔名也无深意寓意存焉。而我认为,时代更新了,成名成家已经不是恶谥,还会受到一些英明领导的赞许鼓励,文章署名各随各愿,大可行不改姓,坐不更名。

白杨是我自取的笔名。小时候,我们村前有一条两米多宽、日夜奔流的大水渠,称为水泵渠。水泵渠从汝河中游发源,专供下游几十个村子的水轮加工粮食之用。我村在水泵渠两岸,栽植着两行高大的白杨树,父亲是木匠,从村上买下白杨树,伐了做成板柜,卖给没处存放粮食的村民,挣一点手艺钱。每每伐树的时候,父亲就讲:“白杨树是可用之才,不挑土,长得快,扦插就能成活,人也要一样,啥环境都能适应,要做有用之才。”父亲这些话,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后来学了茅盾的《白杨礼赞》,我的思想也慢慢跟着升华到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力争上游,力求上进。我觉得,以“白杨”为笔名,于我再好不过了。

我爱文学,先是摸索小说。一位贤兄劝说:“文学当不得饭吃,写新闻稿吧。”于是,我就学写新闻,获得了不少新闻奖,还真的当了饭吃。写消息,写通讯,写调查报告,写言论。学写新闻言论,始于1991年夏,尤以1999年为盛。1999年那阵儿,西安一家省级报纸几乎两三天就发一篇我的言论。一个人的文章多了,对报纸来说并不是好事,不管作者队伍阵容如何,报纸不能示人以兵缺将寡。因此,编辑不用征得我的同意,就自作主张代我取名,于是我就多了“章洪”“章泓”“一鸣”“张声”等好几个编辑同志代取的笔名,不过,看起来也不离谱。

离开新闻单位后,就不再采写新闻类稿件,偶尔写点散文,用得最多的还是“白杨”。

爱白杨,在心里,每每唱起在西北军营时学会的《小白杨》,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