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478期:第04版 创造

师泽如光 虽微致远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和培华

我从未想到我们会如此偶遇。

今年夏日一个寻常的傍晚,我因有事向一位做教育的同学咨询,便约了见面时间和地点。我们一见面先寒暄一番,说话间同学忽然神秘地跟我说:“今天你来得太巧了,给你个惊喜!”我正想问是什么惊喜,抬头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我简直不敢相信,顿时愣在原地,半天说不出话。

“怎么,不认识老师了?”老师笑着问我。我回过神来,赶紧迎上前去问好。我难掩心中的激动,怎么也不会想到,我竟然在这儿偶遇了学生时代的恩师——高中班主任朱老师。

2003年9月,中考以几分之差没能进入重点高中的我带着不甘和遗憾,来到了离家几十里路的一所镇高中求学。报到第一天,收拾妥当,一群十几岁的懵懂少年忐忑地坐在教室等待着我们高中的第一任班主任。只见一个瘦高的中年男子一阵风似的走进教室,站上讲台,开门见山说:“我是你们的班主任,也是你们的化学老师。你们已经是高中生了,我也不说多余的话,高中生的目标就是高考,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我希望你们不要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也不要想着过去的成绩,现在你们和其他学校的高一新生都在一条起跑线上,枪已经响了,你还待在原地,等你反应过来别人早已跑远了,想撵也撵不上……”我们被他朴素接地气的话逗笑了,紧张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他就是这样一位严肃中带点幽默、朴素中透着真诚的老师,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慢慢印证着这个初印象。

朱老师算是我们这个偏远城镇高中第一批正式从高等师范学校分配来的大学生,听说他曾经也是一名意气风发、面色白皙的英俊南方小伙,而现在的他,肤色已逐渐黝黑,脸颊也染上了岁月的风霜,我们只能从他带点南方口音的关中普通话中,依稀辨别出他和其他老师的不同。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适应了这里干冷凛冽的冬天和贫瘠孤苦的环境,总之当我们认识他的时候,岁月已经将他打磨成一个成熟坚毅、教学优秀的骨干教师。

他上化学课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因为他“N、L”不分,化学元素中的“氯化钠”等这些发音很“独特”,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以至我们给他起的外号都和这有关,但他的教学水平毋庸置疑,多年担任重点班的班主任,连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

我对朱老师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和我有关的事。进入高中不久,可能是对新环境不适应,也可能是没有按时吃饭,我晕倒在课堂上,当时正上课的是一名年轻的女老师,看到我晕倒她不知所措,跑出去叫来正给别班上课的朱老师。朱老师二话不说,背着我一路狂奔到离学校不远的医院,看着医生把我推到急诊室,吸氧、检查,他又跑出去取钱替我缴医药费,安顿好一切,他才回学校处理善后。等他再来的时候,我已经清醒,医生也说无大碍,留下陪我的同学叽叽喳喳地围在床边聊得正高兴,看见朱老师进来,大家都不说话了,想着向来严肃的老师肯定要责备我们,但他只是轻轻地走到病床前,把提的香蕉和牛奶放在床头,询问了我的身体状况,告诉我父母一会儿就来。他准备回学校上课了,走到病房门口,回过头来对陪我的同学说:“今天你们也可以晚一点儿回学校,但是注意说话声音小一点儿。”我只记得他走后,病房里陷入一阵沉默,楼道里回响着他匆匆离去的脚步声。

这件事后我成了老师的“特殊照顾”对象,冬季的乡村教室,西北风透过窗户肆无忌惮地吹进来,教室里钻心的冷。晚自习时,朱老师“特批”我去他和他爱人在学校的宿舍上自习,那时他们的女儿三四岁,每晚我们俩坐在书桌的两头,他女儿会给我分享她的小零食,说爸爸妈妈上晚自习之前叮嘱过她,要照顾姐姐,安安静静地不能打扰姐姐学习。那时敏感而羞涩的我从未说过感谢老师的话,而那个冬天的小小房间里,炉火烧得很旺,这也是我懵懂青春中,最温暖的人生一课。

“你现在身体咋样?”朱老师一句话将我从思绪中拉回来,瞬间泪水浸湿眼眶,即使已经过了二十年,即使我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但在老师眼里,我还是那个身心敏感而脆弱的学生。

那晚,我们聊了很久,朱老师事无巨细地问了我现在的生活工作情况,又像当年一样耐心地开导我认真工作、快乐生活。而我,心生愧疚,高中毕业后我们学校撤校并县,从此我们失去了承载青春记忆的地方,老师们也被分散到各个学校,看望老师的想法也在现实面前一次次搁置。许是看出我的愧疚,老师安慰我:“我们一辈子扎根在乡村,看着农村孩子走出去我们就很欣慰,每年学生来来去去,我们早已习惯了相逢和别离。”

天下至爱,莫过于父母;天下至善,莫过于老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朱老师用他的知识丰盈着我们的内心,用他的言行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用宽容、鼓励和爱伴我们走过迷茫,不计回报地付出,心无旁骛地奉献,在朱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师者的大爱。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给朱老师发去了信息:“一颗丹心、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桃李,当我们展翅高飞、仰望星空时,让我们也致敬那些扎根于泥土中,孜孜不倦为我们提供养分的人们。”师泽如光,虽微致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