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11期:第04版 秦风

潼河记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潼河之于潼关,就好比黄河之于中国。

这条自南部秦岭峪中流淌出来的河水,沿山势流经潼关南北全境,最后注入黄河,所以也可以称得上是黄河的一条支流,虽然它是一条季节河。

在潼关境内的几条算不上太大的河流中,潼河是最为独特的。尽管它可以常年不流水,但人们依然称这条干涸的河床为潼河,足可见潼河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位置。

潼河出南山后,在潼关中部流入潼洛川,这是潼关境内最为宽阔的河道。沿潼河而居的村庄众多,人们在潼河两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经历着滚滚红尘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因为居住在潼河边上,人们在从事传统农耕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在这里种菜,使潼河两岸成为潼关境内声名远扬的菜园子。这里生产出来的铁杆莴笋、地溜子等成为潼关酱菜的主要原材料,并且人们相信在潼河边酱菜园里腌制出来的潼关酱菜色泽亮丽、香脆可口、十里飘香,因而潼关境内的几家老字号酱菜园都是建在潼河岸边的地方。

老几辈潼关人的记忆中,潼河水是常年奔流不息的。从南山流出后,沿沟壑曲曲折折,沿途的村落也便有了水峪口、马涧、蛟沟、鱼化屯、青云湾、张家湾等与水有关的地名,同时乡间也有了关于这些地名来历的美丽传说。潼河在老潼关县城的南边汇聚禁沟后穿城而过,因此潼关老县城在建有城门的同时还建有南北两个水门,当地人称南水关与北水关。潼河在老县城中部形成一个偌大的河坝,人们在河坝两岸修建起房屋沿河而居,把潼河纳入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过去人们吃水全靠从河里担,所以居住在河边的人们包括县城的这么多居民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河边挑一担水回来供全家饮用洗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河吃河吧。

潼关有三月十五河坝会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当天,来自河南、山西及当地的小商贩们云集在老潼关县里,形形色色的商品摆放在老县城的大街小巷,甚至连河坝两岸的平地、滩涂都有做生意的小商贩。各地小吃纷纷出场,其间一定会有秦腔、豫剧和蒲剧演出,各个剧团占据一个空场,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招揽观众。人们不用坐在台下正襟危坐地观看,只需在河坝边上找个可以倚坐的地方,或是一段残垣断壁,或是一棵粗柳树、洋槐树甚至其他的地势,只要可坐可倚可停。天气好时,人们可以边晒太阳边听戏,甚至从身边摊贩叫来一壶热茶或一包瓜子,这种场面闲适得几乎让人沉迷。人们常叹河坝会已成为潼关老县城中的一道风景,俨然一幅潼关版的清明上河图,成为老一辈潼关人抹不去的记忆。

潼河使得潼关有了水的灵性,也让老县城拥有了小桥流水人家、亭台楼阁轩榭的景致,清代诗人淡文远有诗云:“巉岩百丈咽关城,飞瀑潺潺玉液鸣。盛世群黎歌有道,采樵何事断人行。”

潼关因为潼河而有了生机,潼河也成为千百年来当地人们心灵的一个归宿。但潼河也没能逃出全国所有河流洪涝灾害的规律。明代时期潼河曾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据记载当时沿河两岸的人们被洪水冲得家破人亡,场面异常凄惨。最近一次洪灾的发生是因天气阴雨所致,虽然洪水沿流而下冲毁了下游少数居民房屋,但由于及时撤离而避免了人员的伤亡。灾后全县齐心协力搞好灾后重建,可以说是有惊无险,但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避免天灾人祸的最佳手段。

谁也说不清楚潼河水是什么时候断流的,但人们深深地懂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过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潼河水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老县城搞旅游开发,恢复了部分景观与街道,仿古的亭台楼阁、长廊轩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老县城的遗址上,焕发着勃勃生机。潼河水将成为新景观中的一部分,使得这里古香古色且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伫立在黄河岸边的河神冯夷的石像永远注视着这片热土上生存的人们。

潼河成为潼关人心目中抹不去的乡愁,在这浓浓的乡愁记忆中,潼河赋予人们的永远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李小波

潼河。秦雁  绘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