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效“种子”唤醒记
通讯员 薛起哲
一粒在基层一线“沉睡”了3年的创效“种子”,在“人才沃土”的精心培育下破土而出,如今已成为支撑陕煤集团榆北煤业选煤分公司多元化发展的闪亮“新星”。这粒“种子”是如何被唤醒的?
2023年7月,职工任旭阳在榆北选煤分公司“第五届员工技能比武大赛”中夺得变配电工项目一等奖后,接到公司电话,邀请他尽快填报一份“自主维修”培训意向书。“和我一样接到电话的还有15人,大家都是来自各中心的检修骨干。”任旭阳回忆道,“我们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了培训项目和方式,公司给予了全力支持。”
企业要效益,人才是关键。为摆脱费用高昂的外委维修依赖,榆北选煤分公司将自主维修作业培训作为突破口,构建起“拔尖选拔+强化训练+实战应用+严格考核”的闭环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节支降耗、提质增效的核心抓手。
2023年8月,该公司投入10万元启动试点,首次推出“自主维修作业”培训项目。邀请外部单位资深技师,针对45kW以下的电机、水泵等小型设备,开展为期3个月的“点单式”现场实操教学,同步提升职工理论与技能水平。当年即节约维修费用40余万元。
随着首轮培训成效显现,2024年该公司再投入10万元,历时4个月深化培训。在原有基础上,引入大型水泵、渣浆泵、恒压泵以及减速机等设备的维修技术。培训结束后,依托“吴恒劳模创新工作室”“工程师站”“实训室”等平台巩固拓展成果。全年通过自主作业及修旧利废增创产值380万元。
为固化人才培养成果,今年5月,该公司汇聚各中心高技能人才,正式成立机电维修中心。中心建立长效机制,依据人员技能水平划定绩效系数等级,实行定期技能考核与末位淘汰,以“激励+考核”双轮驱动保障人才活力,支撑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机电维修中心成立后,挑战依然存在。各生产中心情况不同,‘队员’技能各有长短。”机电维修中心副主任宋健说。
今年6月,榆北煤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雷亚军在调研时提出,要持续畅通人才培养通道,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强化企业技术支撑。清晰的工作思路指明了持续改进的方向。
该公司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一方面,定期组织职工开展技术交流、技术结对等活动,打破技术壁垒,培养“全面手”;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外部企业对标活动,紧跟机电设备更新换代趋势,确保维修技术“不掉线”。
“上次对标后,我们引入‘一机一档’管理模式,对设备实施预防性保养。”宋健介绍,“故障率因此同比下降35%,维修周期缩短20%。”
如今,这支全面掌握电机、水泵、刮板机、减速机和皮带修补硫化等维修技术的专业队伍,仅用两个月时间便实现创效60余万元,一次次精心保养、一台台修复的配件,正成为选煤分公司走向“外部维修市场”的坚实足迹。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通讯员 薛起哲
一粒在基层一线“沉睡”了3年的创效“种子”,在“人才沃土”的精心培育下破土而出,如今已成为支撑陕煤集团榆北煤业选煤分公司多元化发展的闪亮“新星”。这粒“种子”是如何被唤醒的?
2023年7月,职工任旭阳在榆北选煤分公司“第五届员工技能比武大赛”中夺得变配电工项目一等奖后,接到公司电话,邀请他尽快填报一份“自主维修”培训意向书。“和我一样接到电话的还有15人,大家都是来自各中心的检修骨干。”任旭阳回忆道,“我们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了培训项目和方式,公司给予了全力支持。”
企业要效益,人才是关键。为摆脱费用高昂的外委维修依赖,榆北选煤分公司将自主维修作业培训作为突破口,构建起“拔尖选拔+强化训练+实战应用+严格考核”的闭环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节支降耗、提质增效的核心抓手。
2023年8月,该公司投入10万元启动试点,首次推出“自主维修作业”培训项目。邀请外部单位资深技师,针对45kW以下的电机、水泵等小型设备,开展为期3个月的“点单式”现场实操教学,同步提升职工理论与技能水平。当年即节约维修费用40余万元。
随着首轮培训成效显现,2024年该公司再投入10万元,历时4个月深化培训。在原有基础上,引入大型水泵、渣浆泵、恒压泵以及减速机等设备的维修技术。培训结束后,依托“吴恒劳模创新工作室”“工程师站”“实训室”等平台巩固拓展成果。全年通过自主作业及修旧利废增创产值380万元。
为固化人才培养成果,今年5月,该公司汇聚各中心高技能人才,正式成立机电维修中心。中心建立长效机制,依据人员技能水平划定绩效系数等级,实行定期技能考核与末位淘汰,以“激励+考核”双轮驱动保障人才活力,支撑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机电维修中心成立后,挑战依然存在。各生产中心情况不同,‘队员’技能各有长短。”机电维修中心副主任宋健说。
今年6月,榆北煤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雷亚军在调研时提出,要持续畅通人才培养通道,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强化企业技术支撑。清晰的工作思路指明了持续改进的方向。
该公司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一方面,定期组织职工开展技术交流、技术结对等活动,打破技术壁垒,培养“全面手”;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外部企业对标活动,紧跟机电设备更新换代趋势,确保维修技术“不掉线”。
“上次对标后,我们引入‘一机一档’管理模式,对设备实施预防性保养。”宋健介绍,“故障率因此同比下降35%,维修周期缩短20%。”
如今,这支全面掌握电机、水泵、刮板机、减速机和皮带修补硫化等维修技术的专业队伍,仅用两个月时间便实现创效60余万元,一次次精心保养、一台台修复的配件,正成为选煤分公司走向“外部维修市场”的坚实足迹。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