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起“银线” 千里迢迢送“绿电”
——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扫描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东
9月4日,站在延安市富县寺仙镇的梁峁上远眺,一座座雄浑壮阔的钢铁之门巍然屹立,崭新的铁塔耸立,起重机的巨臂高高扬起,工程车辆在工地上往来穿梭。这里,正是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现场。
作为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核心项目,这条全长1070公里的“电力高速公路”,从黄土高原的延安宝塔山换流站出发,穿越中原腹地,直抵长江之滨的合肥合州换流站,承载着陕西能源外送和破解安徽能源瓶颈的重要任务。项目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书写着中国能源战略布局的崭新篇章。
精益求精保质量
2024年3月15日,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开工,计划于2026年6月建成投运,沿途跨越秦岭山脉及黄土高原沟壑区等,地形复杂,一场与时间赛跑、与质量较量的“战役”正式打响。
项目建设过程中,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抓设计源头管控,严格关键工序交接,全程见证取样及检验检测,让物资质量无处遁形。同时,监理巡视、旁站齐上阵,依托无人机、基桩声波检测等科技手段,确保基础浇制及导线压接质量。
国网特高压公司组织各参建单位开展技术培训,让管理人员及压接操作人员对大截面导线展放和压接关键施工技术有了更深刻理解,为工程架线施工过程中的工艺及质量提供保障。
目前,工程陕1标至陕3标共完成589基塔的基础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973根,高应变检测27根,所测的单桩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微型桩单桩抗拔力检测6根,所测的单桩抗拔力满足设计要求。
筑牢安全防护网
特高压工程建设规模大、技术复杂、参建人员多,安全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在工程建设陕西段现场,“安全第一”的标语格外醒目,最严格的制度是安全管理制度,最不能逾越的红线是安全红线。
“我们建立多维度信息联动核查机制,定期分析、深挖成因,多措并举做好作业现场安全管控。”建设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常态长效穿透一线班组开展教育培训,以关键工序为切入点,分标段实施作业现场标准化观摩,全力推行工序工法流程、安全管控措施标准化。
建设分公司依托“进班组讲安全”“网络夜校”等活动,围绕技能实操培训、案例警示等召开安全专题会16次,累计开展专项活动49次、培训1500余人,不断提升施工班组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沟壑纵横的地形给铁塔组立带来了极大困难。对此,线路施工项目部制定了“一塔一方案”的精细化施工策略,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穿山越水破难题
在富县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银线铁塔纵横交错,编织起一道坚实的能源脉络。它们将当地丰富的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转化为绿色电力,跨越1070公里输送至安徽,点亮江淮大地。
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陕西段244.6千米线路在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岭山脉间铺展。那么,澎湃电流又该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抵达远方?
“京昆高速跨越点最大档距达648米,看似平坦的地形,在此处反而是挑战——地势高差小,增加了保护高速公路安全的难度。”工程陕西段第二标段施工项目部总工程师姚志臻介绍,经过反复勘测论证,最终确定在高速一侧搭设专用跨越架,另一侧上塔实施封网作业,全力保障下方行车安全。
在渭河河漫滩区域,线路跨越总长3.5千米。“跨河架线阶段,工程采用先进的张力放线工艺,整个放线过程从导引绳到导线、地线,全程悬浮在空中。”工程业主项目部常务副经理何广奇说。
在黄土高原与江淮大地之间,一条“电力巨龙”正悄然成型,跨越山河,将在不久后为安徽送去源源不断的绿电资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东
9月4日,站在延安市富县寺仙镇的梁峁上远眺,一座座雄浑壮阔的钢铁之门巍然屹立,崭新的铁塔耸立,起重机的巨臂高高扬起,工程车辆在工地上往来穿梭。这里,正是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现场。
作为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核心项目,这条全长1070公里的“电力高速公路”,从黄土高原的延安宝塔山换流站出发,穿越中原腹地,直抵长江之滨的合肥合州换流站,承载着陕西能源外送和破解安徽能源瓶颈的重要任务。项目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书写着中国能源战略布局的崭新篇章。
精益求精保质量
2024年3月15日,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开工,计划于2026年6月建成投运,沿途跨越秦岭山脉及黄土高原沟壑区等,地形复杂,一场与时间赛跑、与质量较量的“战役”正式打响。
项目建设过程中,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抓设计源头管控,严格关键工序交接,全程见证取样及检验检测,让物资质量无处遁形。同时,监理巡视、旁站齐上阵,依托无人机、基桩声波检测等科技手段,确保基础浇制及导线压接质量。
国网特高压公司组织各参建单位开展技术培训,让管理人员及压接操作人员对大截面导线展放和压接关键施工技术有了更深刻理解,为工程架线施工过程中的工艺及质量提供保障。
目前,工程陕1标至陕3标共完成589基塔的基础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973根,高应变检测27根,所测的单桩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微型桩单桩抗拔力检测6根,所测的单桩抗拔力满足设计要求。
筑牢安全防护网
特高压工程建设规模大、技术复杂、参建人员多,安全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在工程建设陕西段现场,“安全第一”的标语格外醒目,最严格的制度是安全管理制度,最不能逾越的红线是安全红线。
“我们建立多维度信息联动核查机制,定期分析、深挖成因,多措并举做好作业现场安全管控。”建设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常态长效穿透一线班组开展教育培训,以关键工序为切入点,分标段实施作业现场标准化观摩,全力推行工序工法流程、安全管控措施标准化。
建设分公司依托“进班组讲安全”“网络夜校”等活动,围绕技能实操培训、案例警示等召开安全专题会16次,累计开展专项活动49次、培训1500余人,不断提升施工班组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沟壑纵横的地形给铁塔组立带来了极大困难。对此,线路施工项目部制定了“一塔一方案”的精细化施工策略,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穿山越水破难题
在富县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银线铁塔纵横交错,编织起一道坚实的能源脉络。它们将当地丰富的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转化为绿色电力,跨越1070公里输送至安徽,点亮江淮大地。
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陕西段244.6千米线路在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岭山脉间铺展。那么,澎湃电流又该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抵达远方?
“京昆高速跨越点最大档距达648米,看似平坦的地形,在此处反而是挑战——地势高差小,增加了保护高速公路安全的难度。”工程陕西段第二标段施工项目部总工程师姚志臻介绍,经过反复勘测论证,最终确定在高速一侧搭设专用跨越架,另一侧上塔实施封网作业,全力保障下方行车安全。
在渭河河漫滩区域,线路跨越总长3.5千米。“跨河架线阶段,工程采用先进的张力放线工艺,整个放线过程从导引绳到导线、地线,全程悬浮在空中。”工程业主项目部常务副经理何广奇说。
在黄土高原与江淮大地之间,一条“电力巨龙”正悄然成型,跨越山河,将在不久后为安徽送去源源不断的绿电资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