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61期:第0203版 专题

不仅教技术,也教责任和担当

——记宝塔山换流站电气A包项目经理李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深处,宝塔山±800千伏换流站正悄然崛起。作为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起点,这里不仅是先进技术的集成地,更凝聚着众多建设者的智慧与坚守。该站电气A包项目经理李强便是其中一位关键人物。

“这是我第一次负责如此规模的特高压工程,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李强坦言。自从今年4月带领团队进场以来,他几乎以站为家,每月坚守超25天。对外,他要与业主、监理、多家施工单位以及数十家供应商进行沟通协调;对内,需科学安排规划工序、合理调配人力,确保工程按节点高质量推进。

但工程建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多数工人缺乏特高压施工经验,必须紧盯每一个环节,反复强调。”面对经验不足、工期紧张、环境复杂等多重挑战,李强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他们创新实施十级防尘管控措施,采用GIS智能化运输装置和智能力矩扳手,显著提升了安装精度与效率。他主导发明的“变压器取油样固定装置”和“GIS母线筒支撑装置”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对李强而言,工程建设不仅是完成一项任务,更是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他推行“师带徒”机制,设置阶梯式培训课程与年度考核。徒弟冯帅感慨道:“师傅不仅教技术,也教责任和担当。他常提醒我们,干工程既要敢拼,更要心细。”

“团结协作,不怕困难”,是李强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一次钢构架施工中,原本预计需要50至60天完成的任务,通过工序优化与团队高效协作,仅用40天就圆满完成,效率提升近三分之一。“我们没有什么窍门,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李强这样总结。

常年野外作业,李强难以兼顾家庭,但他从不抱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最大的底气。”他笑着说,“将来大家用上来自陕北的清洁能源时,能记得有一群建设者曾在这里奋斗过,这就够了。”

眼下,宝塔山换流站正朝着2026年6月投运的目标稳步推进。站在初具规模的站区,李强目光坚定:“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建成一座站,更是点亮一条路——让清洁能源跨越山河,温暖远方。”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