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产业扶贫带来深刻改变
“空壳村”向无形工厂演变
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
本报讯(毛浓曦)榆林市的产业扶贫,给贫困地区带来了深刻改变。基于“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产业扶贫模式,作为省级、国家试点在该市榆阳区赵家峁村、榆阳区成功后,正在榆林市全面推开。
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村民王志雄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一边到村里的酒业合作社、酒厂打零工,一边照顾着自己的枣园,整天乐呵呵地忙进忙出。“今年遇到了干旱,但我们种枣的地方怕雨不怕旱,家家有水窖浇树,越旱枣越好,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他说。
以前,拥有三口之家的王志雄,自种自吃、偶尔外出打工挣点钱。因妻子有病、儿子无业,2014年,他家被定为贫困户。
如今,产业扶贫改变了王志雄的生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杜军锋帮他算了一笔账:“去年10亩枣园流转,每年收入流转费1000元;每家贫困户5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入股酒业合作社,分红600元;打零工每天150元,年工资收入9900元;政府扶持一套蒸酒器,用自产的红枣酿原浆酒卖给合作社,纯收入3000元;加上儿子外出打工的8920元,王志雄全家纯收入23420元,实现了脱贫。”
依靠四分之三的土地种植优质有机红枣,红枣深度加工成枣酒、醋等产品,酒糟养黑猪,有机肥回施枣树,“吃干榨尽”的红枣产业链让昔日贫困村王宁山村走上了致富路。王志雄和该村其他86户231人昔日在档贫困人口,不仅以两年人均纯收入4707元、7488元的连续成效整体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0400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改变:土地变成了可流通的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生产的产品是为了他用而不是自用,工资性的收入成为主要生活来源而不只是零用,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几乎全部靠买。他们的身份更像工人、市民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这种基于“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产业扶贫模式,已在榆林市全面推开。该市累计投入35亿元产业资金,发展了85万亩苹果、270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150万亩小杂粮、28万亩中药材等系列扶贫产业,基本实现了中长期产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加上配套措施,全市8个贫困县41.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有5个县摘帽、36.39万人脱贫,贫困率降到1.74%。剩余未脱贫的佳县、清涧、子洲3个“硬骨头”县,产业扶贫也正在带来变化。
事实上,更多非贫困农户早就在农业产业化中先行一步了。撂荒的土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农场,外出打工者在回流,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厂房走进了偏辟的梁峁,“土猪妹”“塬上妹子”等大学生电商创业品牌活跃在黄土高原,越来越多的“空壳村”正在变成无形工厂。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讯(毛浓曦)榆林市的产业扶贫,给贫困地区带来了深刻改变。基于“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产业扶贫模式,作为省级、国家试点在该市榆阳区赵家峁村、榆阳区成功后,正在榆林市全面推开。
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村民王志雄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一边到村里的酒业合作社、酒厂打零工,一边照顾着自己的枣园,整天乐呵呵地忙进忙出。“今年遇到了干旱,但我们种枣的地方怕雨不怕旱,家家有水窖浇树,越旱枣越好,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他说。
以前,拥有三口之家的王志雄,自种自吃、偶尔外出打工挣点钱。因妻子有病、儿子无业,2014年,他家被定为贫困户。
如今,产业扶贫改变了王志雄的生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杜军锋帮他算了一笔账:“去年10亩枣园流转,每年收入流转费1000元;每家贫困户5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入股酒业合作社,分红600元;打零工每天150元,年工资收入9900元;政府扶持一套蒸酒器,用自产的红枣酿原浆酒卖给合作社,纯收入3000元;加上儿子外出打工的8920元,王志雄全家纯收入23420元,实现了脱贫。”
依靠四分之三的土地种植优质有机红枣,红枣深度加工成枣酒、醋等产品,酒糟养黑猪,有机肥回施枣树,“吃干榨尽”的红枣产业链让昔日贫困村王宁山村走上了致富路。王志雄和该村其他86户231人昔日在档贫困人口,不仅以两年人均纯收入4707元、7488元的连续成效整体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0400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改变:土地变成了可流通的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生产的产品是为了他用而不是自用,工资性的收入成为主要生活来源而不只是零用,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几乎全部靠买。他们的身份更像工人、市民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这种基于“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产业扶贫模式,已在榆林市全面推开。该市累计投入35亿元产业资金,发展了85万亩苹果、270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150万亩小杂粮、28万亩中药材等系列扶贫产业,基本实现了中长期产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加上配套措施,全市8个贫困县41.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有5个县摘帽、36.39万人脱贫,贫困率降到1.74%。剩余未脱贫的佳县、清涧、子洲3个“硬骨头”县,产业扶贫也正在带来变化。
事实上,更多非贫困农户早就在农业产业化中先行一步了。撂荒的土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农场,外出打工者在回流,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厂房走进了偏辟的梁峁,“土猪妹”“塬上妹子”等大学生电商创业品牌活跃在黄土高原,越来越多的“空壳村”正在变成无形工厂。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