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19期:第04版 百味

消失的老村庄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成祥

在外工作再忙,我每年都要回村看一看,退休后回去的次数就更多了。村里人调侃:“咱村190多户,那些家长里短,你在外头反而比我们都清楚。”

村子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哪能不牵挂呢?

每次有空回村,都要从东沟走到西沟,这家出那家进,把那重复的路走一遍,想见的人见上一面,拉几句家常,才感到心里踏实。40多年来,每年回村次数自己也记不清楚。我给自己立了规矩,没有特殊情况,村子里只要是白(丧)事,必须到场;婚庆喜事,即使人不到,礼也必须到;孩子满月、盖房上梁也都不能错过。回去一次,就沿村子的小路溜达一次。路还是那条小路,恒久不变,而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每走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村民问:“就那么点路,来回地走不知道在瞅啥呢?”我一笑了之。

除了那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小路外,还有季节变化的不同风景。此时的地里麦子绿油油的,随着风掀起一波又一波麦浪。油菜花风姿摇曳,槐花林芳香四溢……

遗憾的是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老村庄在沉陷区治理中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村头到村尾只剩两三户人家,门上还都挂着锁,偌大的老村庄,许久见不到一个人。整个村子前几年已搬迁到3里地以外,仅有的房屋,听说政府实施土地复耕,过几天就要被大型机械夷为平地。村子拥有400年历史,眼看就要从视线中消失,多少有些难舍难离。新农村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但是让人总感觉缺少温度,而提起老村庄,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尽的故事。

为了留住老村庄最后的印迹,我在村子里用手机拍照,想要定格记忆,为子孙后代留点念想。最终脚步停留在自己家的8间大瓦房前。心里的滋味难以言表,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

记得小时候的老村庄,天还没亮,公鸡的打鸣声就此起彼伏。村民们闻鸡而起,开始一天的忙碌。过不了一会儿,拖拉机的声音也会跟着响起来,夹杂着路上行人互相打招呼的声音。小孩从被窝里不情愿地爬起来,背上书包,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走在上学的小路上。与赶着黄牛、拉着架子车和挑扁担忙碌的人们擦肩而过。

如今,寂静的小路被荒草淹没,老牛已被拖拉机代替。那曾经成群结队上学的孩子,长大后走出了家乡,散落在不同区域打拼,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想起这片养育自己的黄土地?能,一定能。

老村庄实施整体搬迁,还有几户人家。村长说,不搬有不搬的原因,除客观因素外,主要还是大家和老村庄感情太深。这些所谓的搬迁困难户,也曾经是我的同辈、同伴。看着他们生活艰难,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在一起玩时说的话,长大一定要去外面闯一闯,去看大千世界。那时我们一致的梦想是走出这片黄土地。谁知道多年之后,这片黄土地却成了他们不离不弃的扎根之地。外人看来也许不能理解,硬守着老村庄的破房子,过着孤单贫瘠的生活,意义何在?但他们和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对于外界物质诱惑无动于衷,终守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性格。

国家出资、高标准规划的新村庄,确实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但时常都有人回到老村庄,用手抚摸着那即将消失的残垣断壁,回味曾经的岁月。

搬迁新村庄后,整修了道路,绿化了环境,盖起了古戏楼,翻修了庙宇的大殿,建了大气恢宏的花岗岩山门。午饭过后,村子里的人三三两两散步拉家常,不约而同就走到了庙上。村民想都不敢想的美好愿望,因政府实施村庄搬迁提前实现了。我常想,努力的意义是什么?看着村民住进了标准化的现代新农村,用自己的双手修建了寄托灵魂的历史纪念馆,他们用最真诚的感情塑造和改变环境,追求美好生活。

再次回到村子的时候,老村庄已经复耕成农田,原有的庄基地上种了玉米,很难找到自家曾经的位置,老村庄彻底消失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我们的童年、父辈乃至祖辈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也将遗忘在时间的长河里,但这片黄土地的精神却一直存在。同龄人说:“你已经退休了吧,退了就回来,落叶归根……”

岁月在流逝,国家好政策在落地生效,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会有更大的变化。那群在外闯荡的游子如果能回归故里,新农村定会重新热闹起来。那时候,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分子,我们的村子也将会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