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区长大
□张莉
“你小时候挨过打没?”同学小聚时,这个话题让我们几个50多岁的人,神游回到了年少时候。
“咋没挨过?咱矿区的孩子小时候谁没挨过打?”“每次躲得过我妈的铁砂掌也躲不过我爸的金刚脚,哈哈……”本以为沉痛的话题,却莫名地带动了气氛。
在矿区长大的孩子好像特别皮实。人们从五湖四海会聚到远离都市之地的矿山,五花八门的方言、俚语,加上各种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让这里生机勃勃。父亲在矿井工作强度大,还经常倒班又“闹点”,母亲大都作为“五七工”在矿上的石灰厂、砖瓦厂做一些边角料的工作,没办法经常陪伴孩子。在繁忙又火热的百里矿区,“矿二代”孩子们如野鹤般独立又欢脱。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矿区不光有工业标志性的采矿、钻井、洗拣煤这些外部建筑设施,自备有供水、供电全套流程,有被称为“香港楼”的单身宿舍群,还有“矿店”商场、职工食堂、职工医院、俱乐部、灯光球场,还有全日制职工子弟学校……一应俱全。
矿区子弟如果考不上大学,可以退而去上矿务局的技工学校,毕业了照样能分配到矿区工作。那时候,矿区的孩子学习压力小,不用出矿区,一切工作生活都能搞定。
这里犹如一个小社会。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傻傻的、很天真,觉得世界很小,每天无忧无虑。当然,要是父母、老师不那么严厉,不动用“武力”,就更完美了。
也可能那个年代对孩子的教育都这样,也可能由于矿区的父辈们精力有限,管教起孩子,方法简单而直接。有时候火气上来了,女孩儿也一样要挨打。连孩子上学,家长都拜托老师严加管教——“不行就打”。
孩子们也挺适应,挨上几掌、被踢上两脚都不在乎,只要关键时刻不当着关键的人就不觉得丢面子。甚至有时候闯个小祸让父母公开揍几下,大事可化小,如果揍得狠了,对方还要来劝阻,“算了算了,长长记性就行了,别打坏了。”这些情况导致了挨打的效力不会管很长时间,大人气消了,事情也就翻篇了。之后,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反正都知道父母、老师怎么打都不会“下死手”。
小时候挨打这种事,应该不是我们矿区独有的。电视上看过我很喜欢的一个演员的访谈,主持人一听他父母是平顶山的煤矿出身,就问他小时候挨过打没有?他连一秒都没犹豫说:“打,经常打,身边的小伙伴们谁也不笑话谁。”瞧这语气,没错,他肯定是矿上长大的。
作家王朔说他在煤矿生活过,但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他多次讲过大院里的情况,和矿上也差不多,教育孩子最流行的方式也是打。“那时候哪家不打孩子啊!都打。”就连劝架都跟矿上一模一样,不说“你别打了”,而是“打两下就行了。”
小时候我也是一个“熊孩子”,幸运的是,我挨打挨得很少。不光是因为父母均为教师,晓之以理的时候多,导之以行的时候少。更因为我会“装”,装乖巧、装柔弱,察言观色、审时度势。
但有一次被母亲打记忆至今,好像是小学五年级时候,我和两个小男孩到学校操场下面一个隐秘的防空洞探险,知道好多小孩都不敢去,我们反而英勇,尽量往深处走,突然一声尖叫,吓得我们几个应声尖叫,跌跌撞撞跑了出来,衣服上蹭了几道黑印子。回到家趁父母不在,赶紧脱下衣服摁进水盆“消灭痕迹”。
结果母亲回来仍然发现了蛛丝马迹,质问中我又习惯装起小可怜,眼圈一红说:谁谁骗我去防空洞,快吓死了!还没反应过来,母亲直接跳过了讲道理的环节,劈手削了我好几掌,我惊魂未定,恐惧升级,摔倒在地,顿时感觉有点头昏。可悲的是刚进家的父亲,一听到“防空洞”这个关键词,也高高抬起了巴掌,在我瞬间爆发的演技中终是没落下来。最后就记得我一直说头昏,哭着睡着了。直到第二天这事居然也没翻篇,父亲把我们姊妹三个叫在一起,严厉警告我们不准再去钻防空洞,违者必重重打一顿。父亲说那里面曾经有一个孩子钻进去,太深了缺氧窒息,再也没出来。虽不知真假,我也着实吓坏了。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小时候挨过的打在我们这些矿区孩子心中,基本没有留下实质性的阴影,反而在每次被打中矫正言行。越大了越明白,父母打孩子不是恨而是爱,是父母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树立家长的威严。
成年后,看到威风凛凛的父母对自己客气和小心翼翼,越发觉得不忍和亏欠。正像是大部分矿区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心里有情,嘴上无话。其实,小时候也懵懵懂懂地明白一些,其实那是父母把对孩子的心疼深埋心底,却用激烈的手法表达出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张莉
“你小时候挨过打没?”同学小聚时,这个话题让我们几个50多岁的人,神游回到了年少时候。
“咋没挨过?咱矿区的孩子小时候谁没挨过打?”“每次躲得过我妈的铁砂掌也躲不过我爸的金刚脚,哈哈……”本以为沉痛的话题,却莫名地带动了气氛。
在矿区长大的孩子好像特别皮实。人们从五湖四海会聚到远离都市之地的矿山,五花八门的方言、俚语,加上各种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让这里生机勃勃。父亲在矿井工作强度大,还经常倒班又“闹点”,母亲大都作为“五七工”在矿上的石灰厂、砖瓦厂做一些边角料的工作,没办法经常陪伴孩子。在繁忙又火热的百里矿区,“矿二代”孩子们如野鹤般独立又欢脱。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矿区不光有工业标志性的采矿、钻井、洗拣煤这些外部建筑设施,自备有供水、供电全套流程,有被称为“香港楼”的单身宿舍群,还有“矿店”商场、职工食堂、职工医院、俱乐部、灯光球场,还有全日制职工子弟学校……一应俱全。
矿区子弟如果考不上大学,可以退而去上矿务局的技工学校,毕业了照样能分配到矿区工作。那时候,矿区的孩子学习压力小,不用出矿区,一切工作生活都能搞定。
这里犹如一个小社会。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傻傻的、很天真,觉得世界很小,每天无忧无虑。当然,要是父母、老师不那么严厉,不动用“武力”,就更完美了。
也可能那个年代对孩子的教育都这样,也可能由于矿区的父辈们精力有限,管教起孩子,方法简单而直接。有时候火气上来了,女孩儿也一样要挨打。连孩子上学,家长都拜托老师严加管教——“不行就打”。
孩子们也挺适应,挨上几掌、被踢上两脚都不在乎,只要关键时刻不当着关键的人就不觉得丢面子。甚至有时候闯个小祸让父母公开揍几下,大事可化小,如果揍得狠了,对方还要来劝阻,“算了算了,长长记性就行了,别打坏了。”这些情况导致了挨打的效力不会管很长时间,大人气消了,事情也就翻篇了。之后,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反正都知道父母、老师怎么打都不会“下死手”。
小时候挨打这种事,应该不是我们矿区独有的。电视上看过我很喜欢的一个演员的访谈,主持人一听他父母是平顶山的煤矿出身,就问他小时候挨过打没有?他连一秒都没犹豫说:“打,经常打,身边的小伙伴们谁也不笑话谁。”瞧这语气,没错,他肯定是矿上长大的。
作家王朔说他在煤矿生活过,但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他多次讲过大院里的情况,和矿上也差不多,教育孩子最流行的方式也是打。“那时候哪家不打孩子啊!都打。”就连劝架都跟矿上一模一样,不说“你别打了”,而是“打两下就行了。”
小时候我也是一个“熊孩子”,幸运的是,我挨打挨得很少。不光是因为父母均为教师,晓之以理的时候多,导之以行的时候少。更因为我会“装”,装乖巧、装柔弱,察言观色、审时度势。
但有一次被母亲打记忆至今,好像是小学五年级时候,我和两个小男孩到学校操场下面一个隐秘的防空洞探险,知道好多小孩都不敢去,我们反而英勇,尽量往深处走,突然一声尖叫,吓得我们几个应声尖叫,跌跌撞撞跑了出来,衣服上蹭了几道黑印子。回到家趁父母不在,赶紧脱下衣服摁进水盆“消灭痕迹”。
结果母亲回来仍然发现了蛛丝马迹,质问中我又习惯装起小可怜,眼圈一红说:谁谁骗我去防空洞,快吓死了!还没反应过来,母亲直接跳过了讲道理的环节,劈手削了我好几掌,我惊魂未定,恐惧升级,摔倒在地,顿时感觉有点头昏。可悲的是刚进家的父亲,一听到“防空洞”这个关键词,也高高抬起了巴掌,在我瞬间爆发的演技中终是没落下来。最后就记得我一直说头昏,哭着睡着了。直到第二天这事居然也没翻篇,父亲把我们姊妹三个叫在一起,严厉警告我们不准再去钻防空洞,违者必重重打一顿。父亲说那里面曾经有一个孩子钻进去,太深了缺氧窒息,再也没出来。虽不知真假,我也着实吓坏了。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小时候挨过的打在我们这些矿区孩子心中,基本没有留下实质性的阴影,反而在每次被打中矫正言行。越大了越明白,父母打孩子不是恨而是爱,是父母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树立家长的威严。
成年后,看到威风凛凛的父母对自己客气和小心翼翼,越发觉得不忍和亏欠。正像是大部分矿区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心里有情,嘴上无话。其实,小时候也懵懵懂懂地明白一些,其实那是父母把对孩子的心疼深埋心底,却用激烈的手法表达出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