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31期:第04版 百味

咥上一碗驴蹄子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梅小娟

“录绪,你咋也来这儿了!”

“嗨,你们两口子也过来了!”

驱车几十里,刚一落座。从邻座拎起长嘴壶,准备给桌上的小碗倒碗面汤,不经意抬头,竟然发现斜侧坐着几位熟识。平日里行事风格内敛的老公惊讶地张着嘴,翘起了眉梢,重重地拍着对方的肩膀。

“这家店门脸不起眼,味儿却地道,就馋这一口。”

“哈哈,我们也是,寻味来咧——”大家笑声朗朗。人到中年,渐渐不喜欢城市的拥挤与喧嚣,对烟火气息浓厚的集市兴致盎然。

黄土高坡,白鹿原畔,焦岱集上。十字东南角,藏着一家门脸不大的驴蹄子面馆。逢集人多,门口支着帐篷,搁置四五张条桌,此刻座无虚席。食客或低头呼哧呼哧吃面,或一边喝着面汤一边抻长脖子等待,还有的认真剥蒜,桌面蒜皮凌乱……

面馆装饰简单、陈旧,陈设斑驳似民国广告画。店内却食客盈门,一碗碗驴蹄子面端上来,香气袅袅。一位肤色白皙的女子,系着雪白的围裙,面带笑容,左躲右闪穿梭其间,一会儿端面,一会儿拿油泼辣子,瞅准客人离开,又麻利地收拾碗筷和桌面。

驴蹄子面形似一弯月牙,将面揉光醒好,擀成长条状的厚墩儿,沿着烧沸的锅,用铡刀娴熟地切成窄窄的火石片,三五零散成组,均匀地滑入沸水之中。几经沸腾开锅,热面捞入碗中,放上准备好的臊子、韭菜、葱花、辣子面覆盖,滚油数次反复淋浇,伴随着嗞啦的声音,混合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馋涎欲滴,口水打转儿。

等待时长,落座许久,饥肠辘辘。急不可耐中,一碗面姗姗来迟,忙不迭抄起一筷头,入口软滑,嚼之筋道,食之酸香,“咔嚓”咬瓣蒜,入腹荡气回肠。一番埋头苦干,碗空肚饱,再来一口面汤填补缝隙,起身抚腹,打个饱嗝,余味悠长。

老公是地道的关中人,爱咥面,就爱吃干拌的。端大碗,筷子挑起三指宽的裤带面,呼哧呼哧往嘴里扒拉,再就上几瓣蒜,吃得满头冒汗,酣畅淋漓,这才算过瘾。这副狼吞虎咽之势实在有辱斯文,常常被我取笑,一向秉性温和的他在一碗面前倒是随了秦人的秉性,喜欢粗犷豪放、结实耐饿的拉条子拌面和柔韧筋道的驴蹄子面。

因为爱吃,不由得关注它的由来。相传唐朝年间,女皇武则天出游奉天,返回长安城时遭遇暴雨,在一农夫家歇息。朴实农妇不敢怠慢,拿出家里最好食材,使出浑身解数,做成一碗好面。女皇吃了这碗面,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便随口问这是什么面。此时恰逢农夫家的驴嗷嗷大叫,农夫受惊,忙上前呵斥:“驴,蹄子!”随从以为这面就叫“驴蹄子”,忙向女皇报告,武则天听后称赞,“驴蹄子面,怪不得这么筋道。”古时皇帝金口玉言,这碗面就被命名成“驴蹄子”。

其实,驴蹄子面源于陈炉,流传于乾县、礼泉、淳化一带。数千年崇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种类较多,有素臊子、肉臊子、西红柿鸡蛋、油泼、三合一等,风味不同,各有千秋,皆可称为美食一绝。

在秦地待久了,面如人,人如面。性格也合了秦人的脾气,粗粝、豪放,如一碗驴蹄子面直白、热烈、痛快。至此,一场质朴的驴蹄子面的狂欢落幕。人未走,意难尽,却又生出下次再来的念头,你,约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