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居古老墙下
柳影
初夏时分,老墙下的女贞花如白云般轻盈地飘浮着,微风拂过,那淡淡的花香便丝丝缕缕地飘入了屋内。
朦胧中,火车驶来的声响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这声音似曾相识,却又带着几分陌生。许多年前,它曾整日与我相伴,后来铁路不断升级改造,这声响便渐渐离我远去,唯有在夜深人静的午夜,才偶尔能听到它的踪迹。清晨和黄昏,还能时不时听到西北角广仁寺的晨钟暮鼓之声,悠悠扬扬,在空气中回荡。
墙外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陇海铁路,它与古城墙并行而立,相距不足百米。墙内约五十米处,便是我蛰居的老屋。这幢楼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说它老,似乎有些倚老卖老的意思,但在如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年代,称四十年为“老”,倒也不为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到此居住时,火车的汽笛声、货车驶过铁轨时沉重的声响,整天在耳边回荡。还有西安西郊飞机场飞机降落时的巨大轰鸣声,每当飞机经过,窗户都会震得直抖,树叶相互摩擦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小鸡也会被吓得四处躲藏。那时,铁路轰隆隆的声响似乎若隐若现,从老城外的陇海铁路传来。
当年,我在广仁寺里换上崭新的军装,泪眼婆娑地望着苍老的城墙渐渐远去,然后乘军列沿这条铁路一路向西,过渭水、越黄河,进入河西走廊,经哈密、走戈壁,最终抵达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军营。在那里,我当了十年兵。之后,又是沿着这条路,返回了家乡。在陇海铁路火车隆隆的声响中,我已在老城墙下居住了四十多年,先是住小平房,后来又住上了楼房。算起来,对这座城,我已是相当熟悉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参与城墙西北角的修复工作,运土、运沙、回填城墙上千疮百孔的防空洞,将内墙由土墙砌成砖墙。那时修复老墙的条件真是艰苦,但在大家众志成城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体修复。后来,又陆续对护城河进行了清淤、衬砌和多次改造,还有玉祥门、小北门的城墙连接工程。我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参加施工的部队官兵和农民工们顶着烈日、忍受蚊虫叮咬,在臭气熏天的护城河里奋战的身影,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四十多年来,除了短暂去高新区和曲江新区女儿家住过几个月,我一直蛰居在此。岁月如长河,在日复一日的流淌中,我也从青年步入中年,又进入老年,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跨越,有了家庭,有了儿孙。
老墙见证了我岁月中的欢乐,也目睹了我生活中的不顺和失意。
老墙下的小树苗,从一米高渐渐长成了六七米高的大树。初春的山桃花娇艳欲滴,中春的槐花香飘四溢,春末的合欢树开出像花伞般漂亮的花朵,还有苦楝树的花香,年复一年地传送着别样清雅的芬芳。
登老墙观景、放松心情,不知不觉间已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我尤其喜欢在雨天、刮风天和冬季雪后,独自行走在城墙上。一个人在风中、雨中漫步,独赏那四野空旷的宁静,听风听雨。雪后,洁白的墙面一片纯净,一个人的脚步留在上面,由近及远,那清晰的每一步印记,仿佛是我漫长人生的每一小步。在雪野中,人与天、与雪似乎融为一体,心境也变得格外开阔。
这么多年,可以说我与这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明代老城墙,早已成了离不开的老朋友。外出超过四五天,我就会想念我蛰居的这套老房子,想念与它相伴的这座老城墙。它不仅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俨然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有着别处没有的历史厚重与古朴,有着古与今相融合的文化气息,更有着一份独特的宁静与悠远。
陇海铁路不断更新,火车多次提速,汽笛声早已消失不见。如今,火车驶过的声响,只有在深夜,当你还未入睡时,才能察觉到它的存在,仿佛是岁月留下的一声轻轻的叹息。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柳影
初夏时分,老墙下的女贞花如白云般轻盈地飘浮着,微风拂过,那淡淡的花香便丝丝缕缕地飘入了屋内。
朦胧中,火车驶来的声响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这声音似曾相识,却又带着几分陌生。许多年前,它曾整日与我相伴,后来铁路不断升级改造,这声响便渐渐离我远去,唯有在夜深人静的午夜,才偶尔能听到它的踪迹。清晨和黄昏,还能时不时听到西北角广仁寺的晨钟暮鼓之声,悠悠扬扬,在空气中回荡。
墙外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陇海铁路,它与古城墙并行而立,相距不足百米。墙内约五十米处,便是我蛰居的老屋。这幢楼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说它老,似乎有些倚老卖老的意思,但在如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年代,称四十年为“老”,倒也不为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到此居住时,火车的汽笛声、货车驶过铁轨时沉重的声响,整天在耳边回荡。还有西安西郊飞机场飞机降落时的巨大轰鸣声,每当飞机经过,窗户都会震得直抖,树叶相互摩擦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小鸡也会被吓得四处躲藏。那时,铁路轰隆隆的声响似乎若隐若现,从老城外的陇海铁路传来。
当年,我在广仁寺里换上崭新的军装,泪眼婆娑地望着苍老的城墙渐渐远去,然后乘军列沿这条铁路一路向西,过渭水、越黄河,进入河西走廊,经哈密、走戈壁,最终抵达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军营。在那里,我当了十年兵。之后,又是沿着这条路,返回了家乡。在陇海铁路火车隆隆的声响中,我已在老城墙下居住了四十多年,先是住小平房,后来又住上了楼房。算起来,对这座城,我已是相当熟悉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参与城墙西北角的修复工作,运土、运沙、回填城墙上千疮百孔的防空洞,将内墙由土墙砌成砖墙。那时修复老墙的条件真是艰苦,但在大家众志成城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体修复。后来,又陆续对护城河进行了清淤、衬砌和多次改造,还有玉祥门、小北门的城墙连接工程。我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参加施工的部队官兵和农民工们顶着烈日、忍受蚊虫叮咬,在臭气熏天的护城河里奋战的身影,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四十多年来,除了短暂去高新区和曲江新区女儿家住过几个月,我一直蛰居在此。岁月如长河,在日复一日的流淌中,我也从青年步入中年,又进入老年,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跨越,有了家庭,有了儿孙。
老墙见证了我岁月中的欢乐,也目睹了我生活中的不顺和失意。
老墙下的小树苗,从一米高渐渐长成了六七米高的大树。初春的山桃花娇艳欲滴,中春的槐花香飘四溢,春末的合欢树开出像花伞般漂亮的花朵,还有苦楝树的花香,年复一年地传送着别样清雅的芬芳。
登老墙观景、放松心情,不知不觉间已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我尤其喜欢在雨天、刮风天和冬季雪后,独自行走在城墙上。一个人在风中、雨中漫步,独赏那四野空旷的宁静,听风听雨。雪后,洁白的墙面一片纯净,一个人的脚步留在上面,由近及远,那清晰的每一步印记,仿佛是我漫长人生的每一小步。在雪野中,人与天、与雪似乎融为一体,心境也变得格外开阔。
这么多年,可以说我与这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明代老城墙,早已成了离不开的老朋友。外出超过四五天,我就会想念我蛰居的这套老房子,想念与它相伴的这座老城墙。它不仅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俨然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有着别处没有的历史厚重与古朴,有着古与今相融合的文化气息,更有着一份独特的宁静与悠远。
陇海铁路不断更新,火车多次提速,汽笛声早已消失不见。如今,火车驶过的声响,只有在深夜,当你还未入睡时,才能察觉到它的存在,仿佛是岁月留下的一声轻轻的叹息。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