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映变迁 车厢载温情
——记西安天子公司出租车司机王江峰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旅客拍摄的王江峰。(受访者供图)
8月29日,记者见到西安天子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安天子公司)出租车司机王江峰时,他正在仔细擦拭着车前挡风玻璃。检查车厢卫生、登录计价器监督卡——这套出车前的准备流程,贯穿了他从业的十四年。
“城市交通更便捷,车也智能多了。”从靠经验认路到车内导航、接单平台升级,王江峰感受着出租车行业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见证城市变迁
2011年,25岁的王江峰进入了这个行业。他回忆,恰逢世园会,西安市的一万余辆出租车安装了GPS系统。“那时的GPS主要是定位功能。”
如今,这套系统成了他的“识图老马”。“打开车内导航界面就能看见附近的卫生间、充电站、停车场,用起来非常便利。”王江峰指着显示屏说。
王江峰同样经历了接单方式的变化。“以前主要是‘扫马路’——就是开车在路上转着找乘客。现在平台派单多了,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提前叫车。”他积极拥抱这种变化,“两种模式都能接,跑车效率高多了。”
平台派单还和服务分挂钩。“服务分越高,派单越优质。”他说,“这也督促我们提高服务水平。”
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开车,他见证着城市的发展:“道路更宽了,地铁四通八达。以前城墙周边老房子多,现在改造得古色古香,和城墙呼应。”
通过和乘客交流,王江峰也感受到人的变化。“以前乘客聊‘哪里有新商场’,现在聊‘哪里有新的打卡地和文化展览’。”王江峰感慨道,“西安从老牌旅游城市,变成既‘潮’又有文化底蕴的大都市。”
助人显担当
作为西安出租车“爱心车厢”的一员,王江峰的车厢内承载过无数温暖瞬间——多次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往返医院,专程送骨折患者回家。高考期间8次接送考生,在暴雨之夜护送因家人去世而急切返家的女子,并坚持不收取车费。
这样的善举对他而言并非偶然事件。去年5月,他在机场高速路上偶遇一起追尾事故,看到事故车辆中的一名乘客腿部大量出血,他立即靠边停车,将伤者扶上车,送往最近的空港新城北港医院。
“他当时一个人,家人还没到。”挂号、缴费,用轮椅将伤者送至观察室,王江峰陪伴伤者三个多小时。得知伤者需要转院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王江峰又将闻讯赶来的伤者家人送至院区。事后,对方转来3000元表示感谢,王江峰仅收了1500元垫付款。“我觉得真没必要,谁遇到都会帮一把。”他说。
这类好事,王江峰做过不少,但很少主动提起。“我们出租车司机常遇到这种事,能帮就帮,都是举手之劳。”
载客亦载情
王江峰的乘客中既有本地市民,也有外地游客。出租车就像城市的“名片”,王江峰说:“我们服务周到,游客对西安的第一印象就好。”
搭载一位江苏游客时,王江峰一路热情讲解,从大雁塔的历史到回民街的小吃,游客听得入迷,下车时由衷赞叹:“坐了您的车,算是摸到了西安文化的‘门道’。”
一位68岁的本地退休职工和他聊起城市变迁,说起建国门老菜场原是西安市平绒厂,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这些故事,只有老西安人才知道。”王江峰格外珍惜车厢里的“人间烟火”。
车轮承载着城市记忆,也连系着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孩子在电视上看到我做好事的报道,觉得很骄傲。”他笑着说,“这也算一种榜样吧!”
疫情期间,王江峰主动报名支援120急救中心。当时怀孕的妻子临近生产,却依然鼓励他:“既然需要人,咱就该尽一份力。”
职业生涯中,王江峰连续多年获评企业和行业优秀驾驶员,先后荣获西安市出租行业“2021年度服务标兵”“2022年度十大优秀驾驶员”等称号。21本荣誉证书记录着车轮上的尽职与坚守,更激励着他继续握好方向盘,服务好每一位乘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旅客拍摄的王江峰。(受访者供图)
8月29日,记者见到西安天子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安天子公司)出租车司机王江峰时,他正在仔细擦拭着车前挡风玻璃。检查车厢卫生、登录计价器监督卡——这套出车前的准备流程,贯穿了他从业的十四年。
“城市交通更便捷,车也智能多了。”从靠经验认路到车内导航、接单平台升级,王江峰感受着出租车行业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见证城市变迁
2011年,25岁的王江峰进入了这个行业。他回忆,恰逢世园会,西安市的一万余辆出租车安装了GPS系统。“那时的GPS主要是定位功能。”
如今,这套系统成了他的“识图老马”。“打开车内导航界面就能看见附近的卫生间、充电站、停车场,用起来非常便利。”王江峰指着显示屏说。
王江峰同样经历了接单方式的变化。“以前主要是‘扫马路’——就是开车在路上转着找乘客。现在平台派单多了,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提前叫车。”他积极拥抱这种变化,“两种模式都能接,跑车效率高多了。”
平台派单还和服务分挂钩。“服务分越高,派单越优质。”他说,“这也督促我们提高服务水平。”
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开车,他见证着城市的发展:“道路更宽了,地铁四通八达。以前城墙周边老房子多,现在改造得古色古香,和城墙呼应。”
通过和乘客交流,王江峰也感受到人的变化。“以前乘客聊‘哪里有新商场’,现在聊‘哪里有新的打卡地和文化展览’。”王江峰感慨道,“西安从老牌旅游城市,变成既‘潮’又有文化底蕴的大都市。”
助人显担当
作为西安出租车“爱心车厢”的一员,王江峰的车厢内承载过无数温暖瞬间——多次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往返医院,专程送骨折患者回家。高考期间8次接送考生,在暴雨之夜护送因家人去世而急切返家的女子,并坚持不收取车费。
这样的善举对他而言并非偶然事件。去年5月,他在机场高速路上偶遇一起追尾事故,看到事故车辆中的一名乘客腿部大量出血,他立即靠边停车,将伤者扶上车,送往最近的空港新城北港医院。
“他当时一个人,家人还没到。”挂号、缴费,用轮椅将伤者送至观察室,王江峰陪伴伤者三个多小时。得知伤者需要转院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王江峰又将闻讯赶来的伤者家人送至院区。事后,对方转来3000元表示感谢,王江峰仅收了1500元垫付款。“我觉得真没必要,谁遇到都会帮一把。”他说。
这类好事,王江峰做过不少,但很少主动提起。“我们出租车司机常遇到这种事,能帮就帮,都是举手之劳。”
载客亦载情
王江峰的乘客中既有本地市民,也有外地游客。出租车就像城市的“名片”,王江峰说:“我们服务周到,游客对西安的第一印象就好。”
搭载一位江苏游客时,王江峰一路热情讲解,从大雁塔的历史到回民街的小吃,游客听得入迷,下车时由衷赞叹:“坐了您的车,算是摸到了西安文化的‘门道’。”
一位68岁的本地退休职工和他聊起城市变迁,说起建国门老菜场原是西安市平绒厂,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这些故事,只有老西安人才知道。”王江峰格外珍惜车厢里的“人间烟火”。
车轮承载着城市记忆,也连系着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孩子在电视上看到我做好事的报道,觉得很骄傲。”他笑着说,“这也算一种榜样吧!”
疫情期间,王江峰主动报名支援120急救中心。当时怀孕的妻子临近生产,却依然鼓励他:“既然需要人,咱就该尽一份力。”
职业生涯中,王江峰连续多年获评企业和行业优秀驾驶员,先后荣获西安市出租行业“2021年度服务标兵”“2022年度十大优秀驾驶员”等称号。21本荣誉证书记录着车轮上的尽职与坚守,更激励着他继续握好方向盘,服务好每一位乘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