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钢轨上的坚守交响曲
通讯员 赵倩 李晓斐
八月,陕煤澄合运煤专用线的铁轨被烈日烤得发烫,年度作业高峰与持续高温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坚守乐章。澄合铁运分公司的职工顶着高温,用汗水为运输畅通护航。
正午阳光下,60℃的车体散发着灼人的热浪。9608号机车刚驶入作业站场,调车员王锋彬已挎好对讲机。“三道挂6,两道减2,三道挂4,两道减1。”他逐字核对调车计划,声音因长时间暴晒有些沙哑。王锋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依旧耐着性子弓身检查车钩。“确认连接。”“收到。”他与同伴在股道间穿梭,车辆连挂、风管摘接、手制动机操作,每一个动作都标准得像教科书。
凌晨五点半,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工务段的“黄马甲”们已在煤专线施工现场列队。为避开正午高温的“烤验”,这支队伍把黄金作业时间定格在晨曦微露时。“上道作业。”班长张涛的指令刚落,捣固机便轰鸣着打破宁静,奏响了铁轨维护的序曲。张涛的身影在作业面上不停移动,时而俯身检查轨枕,时而抬手示意调整机械角度,脸上很快挂满了汗珠,顺着下颌线连成串往下掉。临近正午,轨面温度蹿至60℃,为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他频繁俯身用几何尺测量校核。“再抬3毫米,把左边道床夯实。”他的声音混着机械轰鸣,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收工时,每个人的脸颊都红得像熟透的苹果,摘下手套的手掌上,深深浅浅的印痕里还嵌着煤渣与铁锈。
“碰哪都烫手,像在桑拿房里。”火车司机任海龙边擦汗边感慨。在9608机车动力室,这位经验丰富的“机车操纵师”正带领徒弟顶着阳光进行辅修作业。机车起机试验时,动力室内温度瞬间飙升至60℃以上,任海龙师徒没有丝毫退缩,在有限空间内灵活穿梭,逐一排查近百个关键设备。手中的扳手、螺丝刀像精准的“手术刀”,在高温狭小的空间里守护着机车的健康脉搏,确保每一次行驶都动力澎湃、安全可靠。
夕阳为钢轨镀上金边时,调车场上的盐渍仍在反光,工务段的工具包上沾着道床的温度,动力室的余温还在烘烤着刚卸下的零件,而那些被高温淬炼过的身影,在列车鸣笛声中融入暮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通讯员 赵倩 李晓斐
八月,陕煤澄合运煤专用线的铁轨被烈日烤得发烫,年度作业高峰与持续高温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坚守乐章。澄合铁运分公司的职工顶着高温,用汗水为运输畅通护航。
正午阳光下,60℃的车体散发着灼人的热浪。9608号机车刚驶入作业站场,调车员王锋彬已挎好对讲机。“三道挂6,两道减2,三道挂4,两道减1。”他逐字核对调车计划,声音因长时间暴晒有些沙哑。王锋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依旧耐着性子弓身检查车钩。“确认连接。”“收到。”他与同伴在股道间穿梭,车辆连挂、风管摘接、手制动机操作,每一个动作都标准得像教科书。
凌晨五点半,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工务段的“黄马甲”们已在煤专线施工现场列队。为避开正午高温的“烤验”,这支队伍把黄金作业时间定格在晨曦微露时。“上道作业。”班长张涛的指令刚落,捣固机便轰鸣着打破宁静,奏响了铁轨维护的序曲。张涛的身影在作业面上不停移动,时而俯身检查轨枕,时而抬手示意调整机械角度,脸上很快挂满了汗珠,顺着下颌线连成串往下掉。临近正午,轨面温度蹿至60℃,为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他频繁俯身用几何尺测量校核。“再抬3毫米,把左边道床夯实。”他的声音混着机械轰鸣,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收工时,每个人的脸颊都红得像熟透的苹果,摘下手套的手掌上,深深浅浅的印痕里还嵌着煤渣与铁锈。
“碰哪都烫手,像在桑拿房里。”火车司机任海龙边擦汗边感慨。在9608机车动力室,这位经验丰富的“机车操纵师”正带领徒弟顶着阳光进行辅修作业。机车起机试验时,动力室内温度瞬间飙升至60℃以上,任海龙师徒没有丝毫退缩,在有限空间内灵活穿梭,逐一排查近百个关键设备。手中的扳手、螺丝刀像精准的“手术刀”,在高温狭小的空间里守护着机车的健康脉搏,确保每一次行驶都动力澎湃、安全可靠。
夕阳为钢轨镀上金边时,调车场上的盐渍仍在反光,工务段的工具包上沾着道床的温度,动力室的余温还在烘烤着刚卸下的零件,而那些被高温淬炼过的身影,在列车鸣笛声中融入暮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