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916期:第03版 百味

冬日暖墙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仙云

寒潮来袭,气温骤降,窗外冷风打着哨子狂啸,掀得玻璃窗噼啪作响,像打寒颤。盖着棉毯蜷缩一隅捧书静读,倏然间在王蒙《搬家》一文中,“火墙”像一个隐于时光深处的老伙计,热气腾腾地就冒于眼前。那是在一个零下二十多度的冰冻雪掩的寒日,王蒙举家迁往乌鲁木齐文联家属院,一进土得掉渣的“黄土墙黄泥顶”屋子,那热烘烘的火墙就将地冻天寒驱于门外,我的神思也似插上了羽翼,开始蹁跹于那被火墙捂暖的岁月……

上世纪80年代,我们一家人也曾随做狱警的父亲举家迁往陕北那个地处秦直道,隐于子午岭大山深处的荒僻农场。冬日,外面滴水成冰,我们家属院里因有“火墙”这取暖宝物,寒夜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屋内却温暖如春。大家闲坐火墙边,大人们呷着香茗嗑着瓜子,谈工作聊趣事。暗夜一盏晕黄的灯光下,有时急慌慌写完作业背好书,我们几个小伙伴会摊开跳棋,在珠子间展开一番博弈。姐姐们要参加场部的联欢会,她们会在另一个房间踩着曲调扭秧歌,在彩绸蹁跹、花扇翻飞中,蹲于火炉上的水壶盖被沸水掀地“吱吱”响,舞步欢腾,热气氤氲,整个房间都飘逸着愉悦欢快的音符。

教我们地理的吴老师曾调侃,火墙这极原始的取暖方式,除了农场,它处已寻不到了。我曾带着极大好奇,请教建场初期的元老级老干部陈伯,他说这项取暖技术还是当年来陕北插队的知青捣鼓出来的。他们在厨房用砖砌一个炉灶,在紧贴炉灶的另一个房间,砌一道火墙,炉灶与火墙相通,火墙内的烟道则设置得像“迷宫”般曲里拐弯,如此方能蓄热久而且散热均匀,有时室内温度可达20多度。冬日母亲纳的千层底棉鞋,淌过雪天的泥泞路,鞋底就湿漉漉能拧出水来,雪水连带着湿到棉裤脚,放置于火墙上,这早年的“烘干神器”,总能让我们在翌日的刺骨寒风中,又穿上干爽暖和的“棉窝窝(棉鞋)”。

在那个信息不畅的偏远之地,唯阅读一点点滋养和丰盈着我枯燥单调的少年时光。我时常会搜罗各类书籍,寒夜卧于火墙边畅游书海,那时最喜欢读的就是《红楼梦》,更惊叹曹公对“绛珠仙草”出场时那精妙绝伦的描述:“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活泼泼就让一个清雅灵秀、体弱柔媚的“林妹妹”降于眼前。她初入贾府正是残冬之时,贾母将她安置于宝玉的碧纱橱里,而让宝玉与她同在套间暖阁住,那一刻我不由得浮想联翩,贾母的“暖阁”是否与“火墙”有相通的取暖之效。多年后翻阅一则考古资料发现,这种“空心火墙”在秦汉时期既已有之,在汉长乐宫遗址中,就发现类似取暖设施,保不准奢华的贾府也有类似构建。

穿越漫长岁月,在这个寒意渐浓的冬夜,那些冰封在岁月深处的少年时代的记忆,被火墙一点点捂热唤醒,耳畔似乎又响起黄土高原上满山荡漾的信天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